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余里,至林邑。计交趾至铜柱五千里,与俞益期《笺》、《林邑记》可参异同。《酉阳杂俎》四,马流亦曰马留。邹代钧曰,越南广和省,汉为日南郡之象林县,汉以后为林邑国都,唐以后为占城国地。马援铜柱,当在广和之南。《越南辑要》,满刺加国,马援征交趾时之西屠夷也。后又改号哥罗富沙,为占城所并。占城复为安南所灭,即今越南定祥及永隆省一带也。《山海经》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
注南海,入项陵东南者也。朱西讹作东,赵同,戴改。赵改项作须,云:《山海经》作须陵。戴改同。守敬按:此《海内东经》文。又《海内南经》,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是项陵、须陵、湘陵,地皆无考,而字形近,无以定为谁误,不如各存其旧。应劭曰:郁水出广信会贞按:《汉志》系郁水于广郁,此广信当作广郁。东入海,言始则可,赵据黄本改则作或,戴改同。守敬按:明抄本作则,则字是。以言出广郁不误,当作决辞,不当作疑辞也。终则非矣。会贞按:郦氏以《山海经》郁水西南注南海,而应劭言东入海,与《山海经》相反,遂斥其非。然《汉志》云郁水东至四会入海,应劭实本《汉志》不误。郦氏专主《山海经》,以便叙入越南山水泽地,因以应说为非矣。
校记
[一] 「《经》文出三国魏人,当称汉嘉,而仍作青衣,则偶疏也」 熙仲按:今本《华阳国志》汉嘉郡阙。然《晋志 益州序》云:「蜀章武元年以蜀郡属国都尉为汉嘉郡。」汉嘉郡下《注》云:「蜀置,领县四,首曰汉嘉。」据此则顺帝后或又改汉嘉之名为蜀郡属国都尉,至刘先主时又改曰汉嘉(故青衣县),故《水经》作者不用蜀汉所立新名,亦《水经》通例,非偶疏也。
[二] 「晋有二瑕……一在陕州太原仓」 按:「晋」原作「魏」,「仓」下原有「北」,徐文靖《竹书通笺》卷十二,「魏」作「晋」。来归之瑕阳人在魏惠王时,《通笺》所引二瑕据《左氏传》。「晋」字是,不当改
「魏」,今订。又《通笺》原文引《西征记》,「陕州太原仓北临大河周回六里即晋詹嘉所处之瑕也」。北字属下读,今据删「北」字。《西征记》谓仓北临大河周回六里,非别有瑕在大河北。
[三] 「县有蒙山……青衣水又东」 按:钞脱二十一字,今补:「青衣水所发,东径其县,与沫水会于越嶲郡之灵关道。」(所脱之文,今据台北本补入。)
[四] 「郭《注》文……误作郭《注》也」 按:杨氏引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文。
[五] 「然《汉书 西南夷传》又作粤巂」 按:南粤已灭,以邛都为粤巂郡。
[六] 「江在西北」 按:师古曰:「示读曰祗,,古夷字。」陈澧云:「盖盐源县盐井河也,其水西入鸦江。」
[七] 「今本《续志》脱十字耳」 按:杨校是也。范《书 西南夷传》云:「永平十二年,哀牢王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标点本《校记》引齐召南《校语》补「十」字,但就永昌郡言之。依《水经注》「郡」作「县」则更明确。又《御览》五十九引《水经注》亦作「十二」,宋本也。
[八] 「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 熙仲按:事在东汉明帝时,《西南夷传》有歌词,而朱、全、赵、戴下至杨氏皆未之校正,独沈钦韩《疏证》校云:「《华阳国志》亦作武,当为明帝」,圈去「武」字。则其误始于《华阳国志》四永昌郡所云孝武时通博南山也。《史记 西南夷传》初无其事,《汉书》同。沈氏熟精两《汉书》,故有此明眼,较诸家于此独密。杨《疏》引唐张柬之语,但张亦含混其词为「光武季年」,不为佳证。
[九] 「徙之禁旁,朱讹作防」 按:《大典》本亦作「防」,戴或依何焯校改,不尽从《大典》本也。
[一〇]「楢溪赤水,盘蛇七曲」 按:《华阳国志》四南广郡下引此作「犹溪赤木」,疑当作「木」,作「水」讹也。此行人语二句为 ,木与曲 ,栊与通 ,訿与伊 ,子与里为 也。
[一一]「灵关道」 按:赵一清云:「此是汉嘉之灵关,非越嶲郡之灵关道也。」今按:《汉志》及《续汉志》越巂郡皆有灵关道,《续志 注》引《华阳国志》,有铜山,又有利慈。《寰宇记》七十七卢山县有灵关山,在县北二十里。又有灵关镇,在县北八十二里。《蜀都赋》云:「廓灵关而为门。」《注》云:「关为西南汉嘉郡界也。」胡渭《禹贡锥指》卷九云:「按汉灵关道属越雟郡去此地甚远,今庐山县西北有灵关废县。《通典》雅州卢山县有灵山关是也。其地当为沫水之所经,盖汉后别置。《宋书 符瑞志》云:晋咸宁二年,黄龙见汉嘉灵关,则县属汉嘉郡,非越巂之灵关道也。《经注》并误。」杨《疏》为钞胥所脱漏。《要删补遗》卷三十六尚存此条云:「灵关道,刘昫谓在庐山西六十里,青衣、沫水会于此。是古时沫水由木坪河通流,故先会沫水而后纳邛水也。」
[一二]「引《沟洫志》离 」 按:《寰宇记》七十七 下《注》「古 字」。
[一三]「东至鄨入延」 按:《汉志》作「入沅」,不言「入延」。王先谦曰:以《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