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其深。而穴内常有风势,朱势作热,《笺》曰:旧本作风势,吴本改作风热。戴依改作热,赵改作爇,又均改而作以。守敬按:明抄本作势。《御览》引同。《五代史 刘旻传》有风势愈盛之文。《图画见闻志》阎士安或为风势,甚有意趣,则势字是也,作热、作爇并误。而字亦尚可通,不必改。火无能以经久故也。戴、赵删火字、以字。守敬按:《御览》引此有火字、以字,盖行穴中须举火,有风则火不久即灭,故不能到尽处也。不当删。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宽广,朱作广厚,戴、赵同。守敬按:明抄本、黄本作宽广,《御览》引同。今订。可以浮舟 巨川矣。守敬按:此句当有误,《御览》引无巨川二字。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矣。会贞按:《宋书 沈庆之传》,元嘉中,群蛮大动,郧山蛮最强盛,庆之翦定之。《通鉴》作涢山。
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会贞按:水在今随州西南,俗名石鱼河。而乱流东北,径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守敬按:上唐县建置无考。《汉志》舂陵,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故唐国。是上唐乡汉属舂陵。《注》举蔡阳者,追溯其先也。后汉改舂陵为章陵,故《郡国志》言章陵有上唐乡。魏又改为安昌,故杜预《左传 注》言,安昌东南有上唐乡,故唐国,其实一也。古唐城在今随州西北九十里。蔡阳见《沔水》篇。《春秋 定公三
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守敬按:《左传》霜作爽,《释文》音霜。孔《疏》,爽或作霜。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守敬按:事见《左传》。是也。涢水又东,均水注之,会贞按:《周书 文帝纪》魏废帝三年,改恒州为均州。《武帝纪》天和二年,省均州入唐州。顾祖禹谓州盖以水名。即此水也。水出洪山,戴、赵洪上增大字。会贞按:郦氏 山水,往往增字省字,以示变化。东北流径土山北,朱北下有山上土山四字,《笺》曰:山上二字疑脱误。赵云:按下云,富水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于文当作水出土山。戴删四字。会贞按:此 均水,与下土山水无涉,赵说大误。四字明是衍文,戴删,是也。又东北流入于涢水。会贞按:今均水东北流至随州西入涢水。涢水又屈而东南流。
东南过隋县西。朱过讹作径,戴、赵改。又戴改隋作随,下同。会贞按:《通鉴》晋建兴三年、义熙元年,《注》引此并作过。
县故隋国矣。守敬按:《汉志》随故国,《左传》孔《疏》,《世本》随国,姬姓。《春秋左传》所谓汉东之国,隋为大者也。朱《笺》曰:孙云,《左传》作随。赵云:按随,古作隋,《战国策》宝珍隋珠,盖不独杨坚受禅,始去 为隋也。《金石文字记》曰,《皇甫诞碑》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敬之《华
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当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壹用隋字。而《水经注》涢水随县字作隋。则知此自古人省笔之法,谓文帝始去 而为隋者,未必然也。会贞按:此桓六年文。楚灭之以为县。守敬按:春秋随国,或言后属韩,或言后属楚,故桓六年孔《疏》谓不知为谁所灭。郦氏则以为楚灭。《元和志》、《寰宇记》从之。《舆地广记》亦言楚灭以为县。秦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义阳郡,太康以后为随郡治。[见下。]宋改郡县为随阳,后复旧,齐梁县为随郡治。今随州治。晋武帝太康中立为郡。朱无帝字,戴、赵增。守敬按:《宋志》,晋太康年分义阳为随国。《元和志》,太康九年,分义阳,置随郡。《晋志》又云,惠帝分义阳,立随郡。有溠水出县西北黄山,守敬按:《周礼 职方》,豫州,其浸波、溠。《说文》,溠,荆州浸。说见下。今溠水出栲栳山,即黄山,在随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接唐县界。南径 西县西,守敬按:《晋志》作厥《宋》、《齐志》作阙。晋县属义阳郡,宋属随阳郡,齐属随郡,梁省。在今随州西北。又东南, 水入焉。 水出桐柏山之阳。守敬按:山见《淮水》篇。吕忱曰:水在义阳。守敬按:晋 西县属义阳郡,此义阳似指郡,然义阳郡所领有义阳县[见《淮水注》。]在今桐柏县东,与 西相接。证以《济水注》引吕忱曰,播水在荥阳,《谷水注》引孝水在河南,《汝水注》引滶水在鲁阳,《比水注》引●水在比阳,皆就县言,则此亦谓在义阳县也。至《隋志》载唐城有 水,则即故 西地矣。 水东南径 西县西,会贞按:县以 西为名,当在 水之西。 水当径县东,此涉上文溠水径 西县西而误。 水之西即溠水。观西魏改
西县为下溠,知其去溠水不远矣。又东南流入于溠,朱作流于溠,全、戴改流作注。赵据《方舆纪要》增入字。会贞按:《方舆纪要》称,《志》云, 水出太平山,南流名扶恭河,一名浮缨河,至随州西北三里入于涢,与《注》入溠不合。盖溠水下流有变迁矣。溠水又东南径隋县故城西。《春秋 鲁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朱无尹字,《笺》曰:《左传》作令尹。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