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引《志》文,「春秋」并讹作「秦」,「西」并讹作「四」。标点本从讹未校正。秦时安得有黄都,黄早灭于楚成王时矣。
[九] 「按:《元和志》作穆陵关,云在麻城县西北八十八里,穆陵山上」 按:《元和志》二十八黄州麻城县下穆陵关无此数语。《清一统志》光州下木陵关已见上引,又二百六十四黄州府下穆陵关引《元和志》如此作。
[一〇]「宋置光城县,为光城左郡治,齐因」 按:沈钦韩《疏证》云:「钦韩按:《宋州郡志》,以蛮民立郡县者为左郡左县,以别于内郡县。」
[一一]「《初学记》八引此作伍子相,并不作胥」 按:今本《初学记》八作伍子胥,不如熊氏所说。熊改作「伍相庙」,实据《寰宇记》。
[一二]「而《寰宇记》、《九域志》并云,古庐子国」 按:卷五无此语,当在古迹中。
[一三]「汝南郡有富陂县」 按:两《汉志》均作「富波」,《东观记》同。惠栋补引《孙叔敖碑》波与陂古字通,依阚说县多陂塘故曰富陂,亦有义。今按《孙叔敖碑》波障源泉,波即陂。沈炳巽云:「《史记 货殖传》:『木居千石鱼陂』,又《灌夫传》:『陂池田园』,《汉书》俱作波,此一证也。」
[一四]「全云:五字羡文」 按:全七校本、赵氏《刊误》引全校,此下尚有「盖径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一五]「晋讳春改阳」 按:晋简文帝母李氏名阿春,孝武时始讳「春」改「阳」。
[一六]「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 按:孔颖达《正义》云:「杜以地名《经》、《传》不同而传言实者,则以为名有改易也。」
[一七]「昭二十七年《传》使延州来(季子)」 按:「来」下本无「季子」,《左传》原文以「使延州来季子」为句,张氏引文过略,不成句,不宜省,故补「季子」二字。仍加括号。
[一八]「《礼 檀弓》、《公羊》、《史记 吴世家》、《汉书 地理志》皆云延陵,不云延州来」 按:「《公羊》」
下有「误语」二字不得其解,依上下文当是书名,检《国语 吴语》亦无其文,今删。
[一九]「朱脱即字……戴增同」 按:「朱」上原有「官本曰按近刻」,此实录王氏合校本语,与全《疏》体例不合,今改作「朱脱即字……戴增同。」(「戴」上「全」字今据台北本删。)
[二〇]「《齐书》,建元三年……即此城也」 按:检《南齐书 高帝纪》及《垣崇祖传》文不同,实用《通鉴 齐纪》一页四二四三文。
[二一]「《春秋左传 哀公七……年》」 熙仲按:《御览》卷四十三涂山凡引书四则:应劭《汉书 注》、《太康地记》、《郡国志》之后全引郦《注》此文,而不云出何书。今影宋本如此。朱讹作「十年」,《记》正作「七」。「禹会诸侯」与《左传》原文同作「合」。杜预下有「注」字。「《国语》」作「《家语》」,「堕」作「至」。节专车上有「其」字。禹致群神不作「神」而作「臣」,防风氏当为臣不应作「神」,优于它书。王肃之 孔子廿二世孙亦脱「廿二」两字。「孔猛」作「孔 」。附记之于此。
[二二]「戴作●,当是《大典》钞本歧出」 按:检《大典》本不作「●」,作「●」。杨先生不及见《大典》复印件。
[二三]「戴删云:原本及《竹书》皆无此语」 按:戴校称《大典》本为原书。《竹书》确无此六字而《大典》本正有之,不知何据?
[二四]「积为蓬洪陂」 按:《睢水》篇:「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洪陂。」作逢,赵氏此篇「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蓬作逢」是也。
[二五]「据《晋书 裴秀传》在泰始时」 按:《秀传》云:秀薨于泰始七年,《传》 于修地图之后,熊氏故云。
[二六]「说者引江统《徂淮赋》以为证」 按:说者谓杜佑。《通典》襄阳谷城下杜引《统赋》为证,其文曰:「戾 城而倚轩,实萧公之故国。」见《通典》卷百七十七。
[二七]「又《史 蒯成传》元年作二年,误,应作居,尤误,居乃应子」 按:《史记》不误。《集解》引徐广说云:「《表》云:孝景中元年,封 子应为郸侯谥康。中二年,侯居立。」则是孝文五年 卒,子昌代侯,有罪国除,至孝景中元年,封应为郸侯。应卒,侯居立,居立在二年。《史 传》子应以中元年封,不误。
[二八]「此县之音,苏林、孟康、颜师古、司马贞与郦道元皆音多,自是旧读如此」 按:王氏《读书杂志》卷四之八自注云:「苏林《周 传 注》、孟康《地理志 注》、郦道元《淮水 注》、颜师古《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注》、《百官公卿表 注》、司马贞《高祖功臣侯表 索隐》。」
[二九]「《隋志》,临涣有稽山。稽当作嵇」 按:标点本校正作「嵇」,《校勘记》即引郦氏《淮水 注》改。
[三〇]「又引王粲诗以证是建安中立」 按:《宋书 州郡志》二豫州谯郡太守下云:「按王粲诗『既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今按《疏》云「《宋志》云,魏明帝分立」,此语不妥。《宋志》云:「何志故属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