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贞按:《类聚》二十七载陆机《行思赋》,略此语。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会贞按:汉县属泗水国,后汉废。《寰宇记》,泗阳故城在宿迁县东南八里。钱坫从之,当依《一统志》作八十里为是。在今桃源县东南。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或因变之,未详也。会贞按:《魏志 文帝纪》,幸广陵在黄初六年。《寰宇记》亦云,盖因魏文幸广陵,因而改名。
泗水又东径角城北,会贞按:角城详见《淮水》篇,亦见《济水注》二。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地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会贞按:《汉志》,泗水至睢陵入淮,济水经菏水入泗水,至睢陵入淮,是亦谓泗水至睢陵入淮也。《海内东经》郭《注》,泗水至下相入淮。睢陵见《睢水》篇,下相见本篇。上文郦氏因二县去泗水入淮处稍远,故并斥之。《济水注》亦驳睢陵,但角城乃晋末之县,似不得据以驳前人说。阎若璩谓当作淮阴,是也。今泗水自泗水县西流,经泗水县、曲阜县、又西南经滋阳县、邹县至济宁州,南入运河。皆故道以下旧东南经今鱼台县、沛县、
铜山县、邳州、宿迁县、桃源县,至清河县西北清口入淮。及金明昌县自济宁州南至入淮之道,为黄河南派所占。元泰定时,自铜山至入淮之道,为全河所占,迨本朝咸丰时,河又改流,今谓之淤黄河。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此,艾作汶,误。《考证》依此改。《左氏释例》水名内,沂出盖县艾山,与《经》合。又《经 隐六年 注》,牟县东南有艾山。《隋志》,嬴县有艾山。《括地志》,艾山在博城县[当有东字。]南百六十里。《寰宇记》,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盖俱与盖县地相接也。在今蒙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齐乘》,沂州西三十里之艾山,乃别一山也。
郑玄云:出沂山,守敬按:见《周礼 职方 注》。《元和志》,沂山在沂水县北百二十四里。唐沂水即今县治。亦或云临乐山。守敬按:此指《汉志》泰山郡盖临乐山,洙水所出云云。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郦氏盖以又字承上言,故谓沂水亦出临乐山也。在今蒙阴县东北。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朱二源讹作三源,北水讹作屯水,泉讹作山,《笺》曰:《御览》[按见六十三。]引此作二源,作北水,作泉。戴、赵俱改。守敬按:《齐乘》,郑康成云,沂水出沂山。按今蒙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三五]小阜之下,有曰狗泉,此沂源也。东南径马头固山,有泉,东流与之合,北望沂山五十里,殊无别源,疑沂山水源古流今竭耳。《禹贡锥指》按,沂山在今沂水县北一百十里,无沂源。又雕崖山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沂水于此发源,是谓狗泉,盖即康成所谓沂山也。临乐、艾山、雕崖,疑即沂山支阜之异名。《齐乘》所谓狗泉者,即北源之鱼穷泉,其出马头固山者,即南源之柞泉
也。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守敬按:今谓之沂河。
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守敬按:水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东南流,朱脱流字,戴、赵增。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水。朱无注字,《笺》曰:流一作注。戴改注,赵增注字。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朱无水字,戴、赵增。东南流,右注沂水。守敬按:《寰宇记》,螳蜋山在沂水县北百九十二里,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南面有穴,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按《注》不言螳蜋水出螳螂山,而言出鲁山,盖古统谓之鲁山,后人以水名山,又别为螳螂山耳。《一统志》,螳螂水俗名松仙河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朱无沂字,赵上水字改沂,戴增沂字。守敬按:县详《洙水》篇。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径盖城东,而南入沂。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沂水又东径浮来之山,守敬按:《九域志》,沂水有浮来山。乃《齐乘》以为在莒州西三十里《明 地理志》言,在莒州西,同于地望不合。故《方舆纪要》斥在莒州之误,而谓在蒙阴县西北。高士奇、顾栋高等说同。《沂水县志》谓即《隋志》东安县下之松山,在今县西北八十里。《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守敬按:见隐八年。即公来山也,守敬按:《续汉志》,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
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守敬按:杜《注》,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邳乡详见《沭水》篇。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南径爆山西,守敬按:《名胜志》,爆山即《泰山记》所云雹山,音相类,以山出紫石英,映彻若雹,故名。《元和志》,雹山在沂水县西北二十八里。《齐乘》,雹山一作 山,故《寰宇记》引《地形志》发干县有 山庙。今《地形志》 作危,误。在今沂水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
沂水又东南径东莞县故城西,朱莞讹作苑,下同。戴、赵改。会贞按:前汉县属琅邪郡,后汉属琅邪国,建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