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五,《淇水》、《浊漳水》、《赣水》等篇并言●阁。此以洧水之●阁释汶仓,是邸阁即仓之殊目矣。
洧水又东径鄢陵县故城南。朱作隐陵,下同。赵隐改傿云:《汉书 五行志》作陵,《地理志》作傿陵。戴改鄢陵。守敬按:《汉志》作傿,《续汉》、《晋》、《隋》、《宋志》作。《后魏志》作鄢。梁玉绳曰: 、、鄢形声并近。《晋安帝纪》有义兴太守魏隐,而孙恩传作傿,《谢琰传》作鄢。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天平初属许昌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颍川郡。《地形志》,鄢陵有鄢陵城,在今县西北十八里。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孙星衍曰:鄢、安声相近。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赵云:《春秋分记》曰,鄢,亦曰陵。成十六年,晋败楚于鄢陵,即此。六国时曰安陵。两汉、晋为鄢陵县,俱属颍川郡。按《后汉志》曰,春秋时曰鄢,《注》曰,克段于鄢、晋败楚于鄢陵。《释例》亦然。知其为郑之鄢无疑。惟是汉陈留郡有曰傿,王莽所易为顺通,在东汉属梁国者是也。[一八]应劭于《前汉志》,误以陈留之傿为克段之鄢,《水经》据以为正,谓克段于鄢,其地在汉陈留。杜预误作颍川鄢陵,盖从应劭《注》耳。此自应误,何得云杜误乎?一清按:今本《水经注》,浚仪渠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下及雎水出梁郡,傿县,卷中俱无克段之文。克斋所引岂无明据耶?盖是书多缺失耳。《寰宇记》,鄢城在宋州柘城县北二十九里。春秋时,实陈株野也。郑伯克段之鄢,在颍川,不在陈留也。[一九]守敬按:郦氏 易地事,于鄢陵专宗李奇,而亦不驳征羌之说,盖其慎也。详见《颍水》篇。《地形志》,鄢陵有唐且冢。汉高帝十二
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朱,朱作诸,《笺》曰:孙云,按《史记年表》,朱濞封鄢陵侯。赵仍,戴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朱,《汉书 功臣表》同。王莽更名左亭。
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会贞按:水在今鄢陵县西。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径桐邱南,会贞按:下引《左传》之桐邱,谓即桐邱城,此先 洧水东径桐邱,是桐邱在西,桐邱城在东,故 城西有西面桐邱之说也。《名胜志》引《陈留风俗传》,扶沟县有桐丘。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会贞按:《一统志》谓之天井冈,沿俗称。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朱此下衍流字,全、赵删,戴误谓衍其字。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朱《笺》曰:脱一盖字。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着目焉。朱无着字,赵同,戴增。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径桐邱城,会贞按:下言城南即长堤,为洧水之北防,则水径城南。下引杜在许昌东北。在今扶沟县西二十里。《春秋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会贞按:杜氏《释例》作许昌县,是
年《注》同。此城为县之误,县见上。京相璠曰:郑地也。朱脱此三字,戴增,赵据黄本增。会贞按:明抄本有此三字。今图无,朱《笺》:克家云,疑作国。赵改国。会贞按:国字无着,作图是,观此足知郦氏皆据图以为书也。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会贞按:实指西南去许昌里数,见杜说许昌东北之确。此盖郦氏宰颍川郡时,以目验得之。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会贞按:《一统志》此故堤在鄢陵县北。固洧水之北防也。朱固讹作因,全校改,戴、赵改同。西面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天平初属许昌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颍川郡。《地形志》,新汲有新汲城,在今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会贞按:《汉志》颜《注》引阚骃云,本汲乡也,宣帝神爵三年置,以河内云云。《左传 成十七年》杜《注》,县治曲洧城,此兼采之,三年,与此二年异。朱此下有汉章帝建初四年封执金吾马光为侯国十六字,赵同,云,沈氏曰,按《后汉书》本传,马光无新汲之封,而建初四年所封,即许昌也,已见上文。此盖复出之错简。戴删。会贞按:当作即许也,不当有昌字。城在洧水南堤上。会贞按:杜《注》,临洧水。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会贞按:《一统志》:护陵陂在扶沟县西南二十里,即濩陂。濩陂水详下。
洧水又径匡城南,守敬按:匡城在今扶沟县西南,互详《渠水》篇蔡泽陂水下。扶沟之匡亭也。守敬按:两《汉志》扶沟不载匡亭,盖脱。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朱有也字。戴、赵删。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鸭子陂。《一统志》称《旧志》鸭冈陂在扶沟县南三十五里,即鸭子陂。陂详下。谓之大穴口也。会贞按:此陂水上流自洧出之口,即下所云,甲庚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守敬按:马宗琏《左传补注》以此茅城当僖二十四年邢茅之茅,在今扶沟县西南。
洧水自大穴口戴、赵穴口上增大字。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