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氏所云,涪水注之,庾仲雍所谓涪内水者也。若作渝州江津县,则涪、汉之合,远在上流,《经》、《注》龃龉矣。东南入汉州江津七字,当改作南至垫江四字。入字尤非。
《水经》 次水所径过之郡之县,未有用入字者。潜邱以经文有空缺为妄庸人所填写,非魏晋以后续《经》,真卓识也。东樵既面与论证,及作《锥指》,据《汉书 地理志》陇西西县下云,《禹贡》嶓冢山,西汉水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之文,更定作又东南径江州县东南入于江,而不从阎说。江州、江津俱属巴郡,第江州汉县,而江津则隋置耳。且汉州,唐垂拱二年始立此名,明是不学者妄为填写。潜邱乃改作渝州,以实其为隋唐人之笔,何至曲为之说如此耶?《江水》篇云,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足相证明。东樵以班《志》为据,较《疏证》似长。全依胡氏说改。戴改作过江州县东,东南入于江。
南入于江。戴南上增东字。
涪水注之。守敬按:涪水别有篇。庾仲雍所谓涪内水者也。朱庾讹作故。脱所字。赵据《通鉴 注》[按汉高后三年。]引此文改增,戴同。守敬按:言汉源者,异论纷纭,未有定论。赵氏博引黄文叔、胡朏明等诸说,反复辨论累千言,而未得《汉志》之意,惟金榜礼《笺》,真是发千古之蒙,具言曰,后儒言汉水源者,咸求之于嶓冢,予以《汉志》考之,嶓冢导漾,惟据《禹贡》汉水言耳,《周 职方》荆州汉水则不导源于嶓冢。故《志》于武都沮下曰,沮水出沮县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说文》、《水经》、《后汉 郡国志》皆云然。盖瀁水辍流,不与汉水相属,由来久矣。《志》言《禹贡》瀁水出陇西氐道县至武都为东汉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此明《禹贡》汉水故道,若魏郡邺东故大河、馆陶屯氏河之类。班氏自谓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秦汉者如是,非谓汉代径流
之道,东汉水仍上受氐道水也。《水经》说西汉水曰,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东南至江州东南入于江。漾水既辍东流,势必西入徙,以氐道无可考见,后世莫能定孰为漾水,而与东汉水不相属,得《水经》校之益明。后儒考《汉志》不详,于汉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汉水之山,强名之为嶓冢,亦近诬矣。《汉志》、《禹贡》嶓冢山在陇西西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不见于氐道,然氐道言《禹贡》漾水所出,东至武都为汉,正释《经》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是山峰岫延长,西氐道皆其盘桓之地,准之地望,氐道当在西县东,《志》已于西县着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水经》言漾水出陇西氐道嶓冢山,郭氏《山海经 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县南,可与《汉志》互明,西汉水郑《书 注》以为《禹贡》梁山之潜,上受汉别,故得西汉水之称。后乃并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为西汉水矣。[以上金说。]今水自秦州西南流经西和县,礼县折南,又东南经阶州成县,又南曰嘉陵江,经略阳县、广元县、昭化县、苍溪县、阆中县、南部县、蓬州南充县、定远县、合州至已县,东入江。
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守敬按:《汉志》,丹水出上雒冢领山。与《禹贡》雒水同出一山,盖雒水出山北,丹水出山南也。今丹江出商州西北境秦岭东麓。
一名高猪山也。朱脱一字,戴增,戴改山作岭。守敬按:《淮南 墬形训》,丹水出高褚。高诱《注》,高褚一名冢岭山。褚、猪形近错出,此山为丹水所出,又疑本作高赭。丹水东南流,与清池水合,孙星衍曰:丹水东南以下十字当是《经》文。会贞按:非也。凡《经》文,水名只一见,如孙说则是重提丹水矣,《经》无此例也。水源东北出清池山,会贞按:今商州北五十五里,有安山,此水所出,谓之荆水。
西南流,入于丹水。
东南过其县南。
县故属京兆,朱属作蜀,《笺》曰:李云,疑作属。赵、戴改。守敬按:汉县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魏属京兆郡。晋分为郡。守敬按:《宋志》引《晋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晋志》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后魏县仍为郡治。今商州治。《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守敬按:《旧唐志》言在洛水之上,故为县名,及置郡亦然。《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守敬按:今本《竹书》周威烈王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朱水源二字作楚水,赵据《名胜志》引此,水下增源字。[按《寰宇记》引同。]全、戴删楚字。守敬按:今有秦望山,在商州西南七十里,乳水出焉,山即楚山,水即楚水也。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汉书》王贡等《传》 云,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一统志》云,《帝王世纪》,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名楚山。《高士传》,秦始皇时,四皓共避世于商山。盛弘之《荆州记》,上洛县有商山,其地险阻,林壑深邃,四皓隐焉。旧志,山在商州东八十里。《水经注》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