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赵牵牛下增……十九字」 按:赵氏实据《长安志》十三中渭桥条所引《水经注》文,补此十九字。《长安志》引文亦作《三辅黄图》。杨氏未检《长安志》,乃云全戴亦为所惑误也,且云赵氏此条种种难凭,今订。
 [二三]「交当作蛟,轝当作举」 按:捧举不辞,熊氏意或为「捧」当作「举」(蛟龙举轝)而钞讹。
 [二四]「西去三百步」 按:此五字属下文读,原文云:「西去五百步,有鹿子苑。」熊氏误引,今订删去。
 [二五]「《长安志》、《雍录图》并同」 按:《长安志》五云外郭门曰东都门,熊氏漏引,致下文按语「郭门曰东都门」无根。
 [二六]「长安东郭城北头第一门」 按:「郭」原作「都」,标点本《后汉书》作「东郭城北头第一门」。《长安志》五,十二城门,东出北头三门,第一门名曰宣平门,外郭门曰东都门。据此则名虽曰东都实郭门,标点本作「郭」是也,标点本盖据百衲本影宋绍兴本。今据正。
 [二七]「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且尽」 按:此「城」字属下读为「城东门」,标点本《汉书 平帝纪》,「城」字属上读为「长安城」。
 [二八]「此南出西头第一门,今本《黄图》讹作南出第三门」 按:《黄图》不讹也。《水经注》 十二门之次序与《黄图》不同。郦《注》东面三门之序为由北而南,南面三门则由东而西,故平门为第三门。《黄图》不同,东面由南而北,南面则由东而西。西安门在南出西头,故曰南出第三门。熊氏未细较两书序事次序致误以不讹为讹。
 [二九]「胡氏曰,章门或谓之白门」 按:《通鉴》梁大通二年胡《注》云「长安城东出北来第三门曰青门」,意白门即西出南来第三门也。
 [三〇]「长安城北门曰落门,以象此也」 按:「落」上脱「北」字。标点本《晋书 天文志》三五页作「北
落门」,今补「北」字。
 [三一]「又有元成门」 按:「元成」下原脱「门」字,原「●」字误,当依《御览》百八十三作「磁」,下脱「石」字。据《类聚》六十三校补。
 [三二]「师古不载应说」 熙仲按:《汉书 成帝纪》建始二年正月诏「敕奉郊县长安、长陵下,」师古引「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城南」。
 [三三]「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松园」 按:《长安志》十一作「桐柏园」。《注》引《汉书 五行志》中之上成帝建始四年鼠上冢柏为巢桐柏尤多。师古《注》:「桐柏,本亭名,卫思后于其地葬也。」「松」当作「柏」。标点本《汉书》亦引惠栋说校改「松」作「柏」,今订。
 [三四]「上文 泬水云云,检《要删》照写」 按:此十二字当删去,是熊氏复校时批语,钞手竟不检《要删》照写。今订补「泬水枝津上流祇一水,下流分为三。其上承泬水东流分为二,一入渭,一注藕池。注藕池之水东径长安城中,出城又分为二,一注渭,一入昆明渠。《注》屡见泬水枝津,读者易迷,特揭于此」(共应补七十三字)、(今据台北本补「又北分为二……特揭于此」)一段文。
 [三五]「服虔《甘泉赋 注》」 按:善注《西都赋》如此。《汉书 扬雄传》《甘泉赋》引服《注》同。《文选 左思<魏都赋>》张载《注》引服《注》但云:「紫宫外营 陈星。」《文选》善注《甘泉赋》云:「 陈,神名也。紫微宫外营陈星也。」标点本《扬雄传》引服《注》同。依张载《注》「陈」上当有「 」字。
 [三六]「沈炳巽辨之曰」 按:此所录沈语本全氏七校本,四库珍本沈书文不尽同。
 [三七]「赵云:《汉书 王嘉传 注》苏林曰」 按:赵氏刊误《汉书》下有「《王嘉传》」三字,熊氏删之,而于上文《汉书》所谓「王渠者也」下,引《王嘉传》,实本之赵氏。今订补。
 [三八]「戴氏不知《大典》本讹广为廉,反以广为讹,失之」 按:《大典》本万一千一百三十四第二十页(景本)作「广明」不作「廉」。杨氏不知戴改字所据,故有此臆说。此又杨氏未见《大典》本之一证。沈《疏证》云:「此校不详,《汉书 武五子传》并作『广明』。」
 [三九]「此云迁苑南,别有所据」 熙仲按:《通鉴》汉昭帝元凤元年胡《注》正作「迁苑北」,「南」字误,标点本七六二页。
 [四〇]「未详复有此城」 按:宋氏《长安志》原文是「未详复有此城」,意谓在县南七里之青泥城未详其何所据。熊氏改作「宋谓」,非宋氏原意,是熊氏语而非宋氏语矣。今订正作「未详」,还《长安志》本来面目。今订。
 [四一]「再检《古诗纪》」 按:此熊氏覆校时批语而未果再检。今删去此五字,改作「《文选 七哀诗》」。(一六二〇页《咏怀诗》下有「再检古诗存」一句,与此类同,亦删。)
 [四二]「《汉书》作骑衡」 按:《汉书 袁盎传》师古《注》曰:「骑谓跨之耳,非倚也。」
 [四三]「长水注之」 按:《疏》过简略,义不分明。《续汉志》韦《注》云: 近长水,故以为名,长水盖关中小水也。《汉书 刘屈牦传》云:使长安囚如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