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朱大作偏。赵云:按《后汉书 陈俊传》,建武二年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注》云偏将军,盖误也。戴依改作大。转击金门、白马,朱击讹作声,《笺》曰:当作击。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作击。皆破之,会贞按:见《后汉书》俊本传。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守敬按:溪在今永宁县东。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赵云:《寰宇记》引此作文邑,误。守敬按:乐
史为《初学记》所误,详前。
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守敬按:《隋志》,宜阳县有太阴山。即太阴谷水所出也,水在今永宁县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白马溪水出宜阳山,朱东下有合字,赵、戴同。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无合字,吴本剜增,各本之由不知郦氏之例也,说见《河水注》三塞水下,今删。又戴出下臆增水字,亦删。此水在洛水南,所谓出宜阳山者,出宜阳之南山也。《后汉书 陈俊传 注》,福昌县西南有白马水。在今永宁县东。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溪水东北流,注于洛。朱东下有又字,《笺》曰:克家云,疑作又东。赵依改,戴删又字。守敬按:戴是也。
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守敬按:此水在洛水北,所谓出宜阳山者,出宜阳之北山也。《金志》,宜阳有昌水。《明志》,宜阳西有昌谷水。今昌谷水,源出渑池县界。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守敬按:《魏志 王昶传》,文帝时为洛阳典农,《毋邱俭传》为洛阳典农,又《高柔传》有宜阳典农,无都字。后改为郡。守敬按:《魏志 少帝纪》,咸熙元年,罢屯田官,诸典农皆为太守。《晋书 魏舒传》,魏时为宜阳太守,是此典农改为郡之证。《晋志》无宜阳郡,盖晋初即废,故称为故郡,在今宜阳县西。至后魏孝昌初,复置宜阳郡,当治
宜阳县,非故郡城矣。其水又南,注于洛。朱南作东,《笺》曰:旧本作南。赵改东南,戴改南。
洛水又东,径一全坞南,朱全讹作合,赵、戴同。守敬按:《魏志 杜恕传 注》引杜氏《新书》,恕去官,营宜阳一泉坞,因其堑垒之固,小大家焉。《晋书 魏该传》亦作一泉坞,泉、全音同,足见此《注》四合字皆当作全。《通典》、《元和志》作一金坞,[五]则全、金形近致讹也。今订。在今宜阳县西六十里。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守敬按:《元和志》箱作面,箱、面同。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全固,戴删固上合字。守敬按:《通鉴》晋永嘉五年,《注》引此作即为全固。则胡氏所见犹是善本。细玩此《注》,一全之义自明。戴氏不知合为讹字而删之,疏矣。一全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守敬按:详《晋书 魏该传》。[六]故于父邑也。守敬按:此释《经》之于父邑。
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朱阳作杨,下同。赵据《禹贡锥指》改,戴改同。水出西北杜阳溪,朱无水字,《笺》曰:脱水字。赵、戴增。守敬按:《金志》,永宁县有杜阳水。今曰渡羊河,出永宁县东北。东南径一全坞东,与盘谷水合,守敬按:水在今宜阳县西。乱流东南入洛。
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朱洛水又东渠谷六字讹作《经》,《笺》曰:谢云,渠谷上下疑有阙。戴改六字作《注》,全、赵同。赵云:按无阙文也,六字是《注》混作《经》。全、戴改《注》。守敬
按:《中次八经》有女几之山。宜阳县详下。《晋书 张轨传》,少隐于宜阳女几山。《元和志》山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在今宜阳县西南八十五里,[七]今渠谷水出流漕村石崖下。东北流,径云中坞,守敬按:坞在今宜阳县西南。左上迢遰层峻,朱左讹作在,全、赵、戴改。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朱无渠谷二字,赵同,全、戴增。臧荥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守敬按:《御览》五百二引王隐《晋书》略同。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守敬按:《隋志》,《至人高士传赞》二卷,晋廷尉卿孙绰撰。言在苏门山,守敬按:《通典》,汲郡卫县西北有苏门山,孙登隐处。山详《清水注》百门陂下。又别作《登传》守敬按:《御览》五百二引王隐《晋书》叙孙登事,末《注》云,《孙登别传》又载。孙盛《魏春秋》守敬按:《隋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守敬按:《魏志 阮籍》附《王粲传 注》引《魏氏春秋》云,籍少时游苏门山,山有隐者,莫知姓名,籍对之长啸。阮嗣宗感之,着《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
人。守敬按:《大人先生传》见《阮嗣宗集》,《晋书》亦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