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又《晋书 载记》云,慕容廆立营丘郡,后罢营丘等郡,而韩恒于慕容皝时迁营丘太守,盖不久复置也。又《魏书 太武帝纪》,元和元年,徙营丘、成周等六郡民三万余家于幽州。疑营丘郡之废,即在此时。故《地形志》有营丘郡,以为正光末置也。此郦氏前,营丘郡沿革之确据,郦氏不能实指,而但约略言之,稍疏。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朱脱外字。赵增云:《汉书 地理志》辽西郡交黎县下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全、戴增同。一水东北出塞,
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于辽。朱注讹作至,《笺》曰:当作注。戴、赵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注。《通鉴》咸康六年,《注》引此作注。《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也。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守敬按:东当作南。
《十三州志》曰:朱脱曰字,赵、戴增。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会贞按:《汉志》,辽东郡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十三州志》所本,而增西字,尤密。两汉、魏、晋,安市县[《晋志》脱此县。《地形志》,晋属辽东。]并属辽东,后魏徙废,在今盖平县东北七十里。
 小辽水
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县,朱队作隧,赵同,戴改。入于大辽水也。赵据柳佥抄本,移西南以下十二字《经》文,另为一条,在本《注》之后。戴移同。守敬按:此当依朱本,在小辽水所出下,作为一条。盖《注》文连叙小辽入大辽也。此《经》全本《汉志》,丽作骊,但称辽水,此作小辽,与郭璞《山海经注》同。
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朱胡讹作相。赵改云:《汉志》,玄菟郡高句骊县,应劭曰,故句骊胡。戴改同。汉武帝元封三年平右渠,朱三作二,戴仍,赵改二作三。守敬按:赵改是也。《汉书 武帝纪》、《朝鲜传》并作三年。《地理志》称,玄菟郡,元封四年开,亦误。戴不察,故沿朱之误。置玄菟郡于此。守敬按:《魏志》,汉武初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后汉公孙度时,皆治高句骊县。《吴书》,玄菟郡在辽东北,相去二百里,是也。晋后郡县并废。《一统志》云,按《汉志》,县为小辽水所发源,今浑河之源,即高句骊县地。高句骊国本在县东,去辽东千里。汉置县,取其名耳。玄菟郡虽初治沃沮,寻徙句骊。《方舆纪要》谓公孙度始改置于辽东之北,治高句骊县,非是。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守敬按:今曰浑河,出兴京北,英额门外东山。西南流径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守敬按:今曰太子河,出兴京西南。西南流径辽阳县,注辽水,朱讹作西南流径至辽水,赵改径至为注字,戴删径字,至下,增辽阳入小四字。守敬按:径字不当删,至字为注字之脱烂,又二字闲,夺辽阳县三字耳,今订。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守敬按:辽阳下文。《郡国志》曰: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菟。守敬按:前汉县属辽东郡,后汉属玄菟郡,后废,即今辽阳州治。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东梁水也。朱无东字,赵、戴同。守敬按:故谓之为梁水句,与上文义不属。《辽》、《金》、《明志》并云,太子河,一
名东梁河。此梁上脱东字,今订。小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会贞按:《宋书 五行志》,晋永嘉三年,襄平县梁水淡渊,竭。小辽水又径辽队县,朱讹作襄平县,全、赵同,戴改。守敬按:县详《大辽水注》。入大辽水。朱辽讹作梁,赵同,戴改。会贞按:柳佥不知原本此句,襄平乃辽队之误,入大梁乃入大辽之误,以为小辽尚未入大辽,故以《经》文西南至辽队十二字移于后,以明小辽至是方入大辽。不知上已言大梁水径辽阳入小辽,此安得又反言小辽水径襄平入大梁?其为舛误无疑。则此句当本作小辽水又径辽队县入大辽水,以释《经》也。全、赵不觉《注》文之误,故为柳氏所惑。独怪戴明将《注》文改正,而复依柳移《经》,亦盍思《注》以释《经》,岂有《注》在前,《经》反在后乎?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会贞按:《魏志 公孙度传》,景初二年,司马宣王征辽东,辽水暴涨,八月,大流星坠于襄平城东南,壬午,当流星坠处斩渊父子。
 浿水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朱过下衍于字,赵同,全、戴删。赵云:按两《汉志》、《晋志》、《魏志》、《隋》、《五代志》俱无临浿县,未知从何得名?此卷中之大可疑者。守敬按:《通鉴》汉武帝元封二年,《注》引此,过下无于字。《水经》,三国时人作,临浿县当是曹魏所置,旋废,故郦氏《注》亦
不详临浿。东入于海。
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守敬按:镂方县,汉、晋属乐浪郡。后汉、魏、晋因,后废。《地志韵编》谓在今奉天府辽阳县东,误,当在朝鲜永兴府之南。一曰,出浿水县。守敬按:浿水县汉属乐浪郡,后汉、魏、晋因,后废。当在今朝鲜德阳县境。《汉志》浿水西至增地入海,此言浿水西流入海也。《说文》前说出镂方,东入海,此言浿水东流入海也。又云,一曰出浿水县,则《汉志》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