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入治,是郦未尝以治水作 水,必浅人见此是《 水》篇,上下文皆作入 ,遂妄改治为 ,今订。
水又东北径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径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
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朱无者字,赵据黄本增,戴有。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有者字。其水又东北流,注 水。
水又东,径潘县故城北,朱潘下衍城字,赵、戴删。全改潘为瀵,云:《汉志》、《续志》、《魏志》皆作潘。师古注《汉志》,且从而实其音,是其为潘无疑矣。独胡三省曰,据《水经》则潘当作瀵。予考今《水经 水》篇,皆作潘,无从审正,而胡氏所言必非无据。及读《河水》篇《注》引皇甫士安曰,舜都蒲坂,或言在平阳及瀵,乃恍然曰,得之矣。六朝人言舜都广宁,故拓跋祭舜于广宁,即瀵也。是皇甫士安时,尚未误以《汉志》之瀵为潘,而师古时则已误矣。非精核如胡氏,安能发此隐伏之讹于千年之后,而惜其说之未畅,读《水经》者多未及此也,故特申之。守敬按:《方舆纪要》云,《水经注》潘当作瀵,知顾氏已为胡氏所惑,然实误也。辨见《河水》篇。前汉县属上谷郡,后汉因,晋属广宁郡。《寰宇记》,后魏孝昌中废,在今保安州西南七十里。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下洛县详下。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守敬按:关在今保安州西南。关道西通代郡。守敬按:《通典》飞狐口在飞狐县北,即《汉志》之飞狐道,通妫川郡怀戎县,此协阳关在唐怀戎县地,杜氏称飞狐道通怀戎县,盖即道元所云关道西通代郡矣。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守敬按:在今保安州西南。即是山也。守敬按:《寰宇记》引《隋图经》,笄头山有温泉,能治百疾。此《注》不载笄头温泉,而后叙桥山
下之温泉,能治百疾,然则《隋图经》殆误以桥山为笄山欤?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会贞按:《括地志》,妫水源出妫州城中。《辽志》,可汗州本汉潘县,有妫泉在城中,即潘泉也。或云,赵作曰。舜所都也。会贞按:皇甫谧说,引见《河水注》。《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会贞按:《魏书 本纪》太祖天兴三年,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舜庙。太宗神瑞二年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高祖太和十六年祀虞舜于广宁,则历山之舜庙,魏当列在祀典。故《魏土地记》特载之。《御览》四十五、《寰宇记》七十一并引《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二六]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即此所引《魏土地记》,而述历山较详,盖郦氏有删节。惟云其下有舜祠,与此作山上有庙异。考《括地志》,妫州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与此称山上合。则《御览》、《寰宇记》作山下,误也。又《括地志》云,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盖本《魏土地记》,谓釜山即历山,故亦云山上有舜庙。若釜山别是一山,则为黄帝合符之所,不得有舜庙矣。《一统志》分釜山、历山为二,失之。山在今保安州西南。《十三州记》曰:广平城城见上连水下。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洴泉而已。朱《笺》曰:洴音扶经反,《庄子》所谓洴澼絖是也。会贞按:《唐韵》,洴,薄经切。《集韵》,旁经切。《庄子 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注》,絖,絮也,洴澼絖
者,漂絮于水上。此云洴泉,盖以洴澼拟泉之状也。关水又东北流,注于 水。
又东,径雍洛城南。戴又上增 水二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二七]有雍洛城,会贞按:在今保安州西。桑干水在城南东流者也。
水又东,径下洛县故城南,守敬按:两汉、魏县作下落,属上谷郡,晋作下洛,为广宁郡治,在今保安州西。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赵云:按《地形志》无此文。盖孝昌后已废省矣。《魏书 穆罴传》,太和十六年,除燕州刺史,镇广宁,即此。守敬按:晋已置广宁郡,魏盖因晋旧,而改下洛县为广宁也。《地形志》,东燕州,太和中,分桓州东部置燕州,孝昌中陷,天平中领流民置,寄治幽州军[原误宜。]都城。是魏之燕州本治此,孝昌中始陷废。郦氏作《注》时,未废也。至天平中寄治军都,因移而东,改称东燕州,则郦氏后事矣。魏之燕州,明见《地形志》,惟未及广宁郡、县耳。《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朱作平城。会贞按:当作平原。魏侨置平原郡,见后涿水下,即《魏土地记》所指。若平城去此数百里,何止五十里?盖本作平原,浅人第见前有平城,而不审后有平原郡之文,遂妄改之,今订。城南二百步有尧庙。会贞按:《魏书 本纪》太祖天兴三年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庙。
水又东,径高邑亭北,朱脱又东以下七字,戴增,赵据黄本增。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有此七字。又东径三台北。
水又东,径无乡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朱毛作亡。赵云:按亡与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