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通鉴》胡《注》标点本页四〇四〇引此文。
[三七]「朱邑作色」 按:沈炳巽本作「色」,南京图书馆藏善本朱《笺》作「邑」,不误。
[三八]「从朝阳桥河以度」 按:《弇传》原文上文是引兵而东,「从」上东字属上读,赵误属下,今删。
[三九]「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按:章怀《注》云:有漯河。释济河为济漯河,故云。
[四〇]「《地形志》,肥乡有巨合城」 按:此处钞脱十二字:「章怀谓巨里,聚名,一名巨合城。」据原稿本当在《地形志》上,今据补。
[四一]「西有深坑,戴作」 按:全作「坑」,赵作「 」。戴校是也。郦《注》中「坑」皆作「」。《禹贡锥指》卷三引《玉篇》:「 ,而勇切, 乃湖泊之类」。熙仲按:《御览》九百九十九蒲下有齐人谓湖泊曰,其证也。
[四二]「《地形志》,嬴县有马耳山祠」 按:《通鉴》义熙三年(页三六〇二)胡《注》:「魏收《志》泰山郡台县有马耳山。」
[四三]「《寰宇记》,在废全节县东南十五里」 按:《记》十九谭城在历城县东南十五里,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春秋时谭国也。
[四四]「故陵城也,后乃加平」 按:原稿作「故平陵城也,后乃加东,与此异。」彼云:其说是也,《经》有脱误。今订。
[四五]「《世说新语》[《德行》]《注》……作昭先」 按:检《世说 言语》篇,伏滔叙青楚山物条注:「魏时有任昭先。」
[四六]「戴删全、赵同,」 按:全、赵同朱本,重「百脉」二字而戴删去,如《疏》则易误会为全、赵亦删,今乙「全赵同」三字于戴删上。
[四七]「有杨绪沟水,朱作杨渚沟水……守敬按」 按:此下杨氏按语,原稿作「熊氏按」。
[四八]「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 按:此下杨、熊按语略同,原稿作「熊按」而略详。
[四九]「何不云以《寰宇记》校增耶」 按:全氏校本固云:「是条旧多脱字,今以《太平寰宇记》校增。」杨《疏》误。
[五〇]「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按:朱、胡、沈、全、赵、戴诸本皆作「东过」,无「北」字。《疏》及原稿作「东北」。
[五一]「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按:沈《疏证》云:「《名胜志》(山东一)明山在淄川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即萌山之误。」
[五二]「而萌山其所经也」 按:原稿作「经流」,非是。
[五三]「《汉记》」 按:原稿《汉记》上有「东观」二字,云朱脱「东观」二字,今据增。
[五四]「会贞按:平安县不近漯水」 按:原稿作「守敬按」。
[五五]「守敬按:乙作平安,是也」 按:原稿杨按则以为非,原稿与影印稿本之间往往有此异同。
[五六]「博昌城西北五十里」 按:原稿城下杨、熊径补「在齐城」三字,影印稿本但云当有此三字,较矜慎。
[五七]「乐安越水差远」 按:原稿此处《疏》文,多与影印本不同,影印稿本疑是后定。
[五八]「所谓先经起事」 按:此条原稿杨《疏》尚有长文驳赵氏先经起事之说,影印本省而未录。
[五九]「《地形志》……脱薄字」 按:标点本《魏书》已引此《疏》校补。
[六〇]「戴改献公」 按:原稿有「守敬按:《齐世家》是胡公自营丘徙薄姑,献公」十七字,此本钞脱,今据原稿补。
[六一]「城内有高台」 按:原稿无熊氏按语,可证影印稿本在后,写定时熊氏增入。
[六二]「《元和志》……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 按:聚珍本作「二百八里」,与《寰宇记》同。
[六三]「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 按:朱本皆误作「河」,杨校改。
[六四]「泗水西南至方舆入泲」 按:泲,《汉书》俗本误作「沛」,王念孙校改泲渠,此从之。标点本《汉书》漏校。
[六五]「县故梁也」 按:各本皆作「梁也」,全校改「梁地」,是也。《地理志》山阳国下云:「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志》无县字,郦《注》改写。
[六六]「薛季像碑」 按:朱讹作「薛棠」,诸家校改是也。此《注》连举三碑,其人皆称字不名。
[六七]「故欲置戍于此城」 按:原稿此下按语作「何说当止此」,影印本则熊氏以《宋书》本传校定,是亦影印底本为后来定稿之证,原稿则写在其前。
[六八]「[缺二字]」 按:下脱「家不能次以为两」七字,今补。
[六九]「秦梁,圮名也」 按:《初学记》卷五讹作「地名」,误,字当作「圯」,圯亦桥梁之称。《留侯世家》所谓圯下也。今点校本漏校,熊氏所据是善本。
[七〇]「遂因名为号……今本《博物志》号作弓,误」 按:《御览》三百四十七引正作「号」。
《水经注疏》卷九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守敬按:《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