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作「洞涡」亦有据。
[六六]「三源合舍」 按:朱《笺》云:「谢云:宋本作合三源同归一川」,无「舍」字。
[六七]「全但改近而亦引孙说」 按:朱《笺》、赵、戴均未引孙说,全氏引孙说改「流」,赵、戴依改。(此句今据台北本删,改「赵同」。)
[六八]「魏晋邑」 按:此下钞脱五字:「榆,州里名也。」五字,今补。
[六九]「二句先后当倒转」 按:杨《疏》意谓当作:《汉书》曰榆次,王莽之太原亭也。《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
[七〇]「赵据《寰宇记》引改」 按:《寰宇记》四十与《元和志》十六引此同作「折颈」,而赵氏刊误云《元和志》引此作「折头」,盖据误本,聚珍本作「颈」不误。
[七一]「赵改云:《寰宇记》萝蘑亭,俗名洛莫城」 按:《元和志》十六、《寰宇记》四十并作「俗名落漠城」。董佑诚引《元和志》不误,今据改。
[七二]「在太谷县西北十五里」 按:《元和志》、《寰宇记》、《清一统志》均作「十九里」,今据改。
[七三]「与邯郸榆次阳邑」 按:旧《注》:「邯郸,赵也。」此句犹言魏与赵以榆次、阳邑。
[七四]「刘曜引兵邀击之合」 按:合字下钞脱「战于洞涡,即是水也」八字,今补。
[七五]「晋阳太守高锟等皆降」 按:赵氏盖引《晋书 刘聪载记》太原太守高乔以晋阳降刘粲。「高乔」误作「高锟」,今改正。《晋书 刘琨传》亦作「乔」,可证。
[七六]「郦以为琨与刘渊战,误」 按:郦作「刘渊」固误,全、戴改「曜」亦非,当改「聪」或「粲」。《晋书 怀帝纪》及《通鉴》永嘉六年,刘聪遗刘粲、刘曜等攻刘琨于晋阳。
[七七]「晋水注于汾水之所经广矣汾水虽不谓误」 按:卢氏原文云:「晋水注于汾水,汾水之所经广矣,此云汾水,虽不可谓误。」熊氏引书,往往删节过分,致语意不明,如此文仅仅省五字,转使文义费解。今补五字。
[七八]「郡掾刘茂」 按:据杨疏《要删补遗》卷六依《刘茂传》,郡上补「太原」二字。
[七九]「其夜奔盂」 按:盂字下钞脱「即是处也」四字,今补。
[八〇]「赵鞅以晋阳叛,会贞按、此《经》文,赵鞅上当有《经》书二字」 按:《春秋经》书作「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郦《注》省《经》文,不必补字。上文荀吴事则录《经》文,胡明着「《经》书」二字,郦氏于《经》文区分甚明。
[八一]「《唐书 地理志》贞观中……余引为渠以溉田」 按:董佑诚转引自《方舆纪要》卷四十,顾书较详。
[八二]「须水别无所见」 按:《通鉴》一百八十隋仁寿四年胡《注》云:《水经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东南流过河阳无辟城,又南入于河。」疑「须水」当作「湨水」,湨,古阒翻。杜佑《通
典》作「湨水」,音同。则「须」字误,明矣。
[八三]「是盖声形尽邻」 按:此下钞脱「故字读俱变」五字,今补。
[八四]「湛水又东南径邓」 按:此下脱「南流注于河」五字,今校补。
《水经注疏》卷七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纂疏
                       枝江熊会贞参疏
 济水一戴删一字,守敬按:据《说文》当作泲,但秦、汉以上经典多作济,相承已久,故《水经》及《注》并作济,详下。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守敬按:《前汉志》,河东郡垣县,《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真定国真定县下云,故东垣。《寰宇记》引《十三州志》河东有垣,此加东,然则前汉河东郡之单称垣,无可疑者。《续汉志》亦单作垣。刘《注》引《博物记》,山在东,状如垣。即此,疑《续志》本作东垣。《说文》,沇出河东东垣王屋山。郑注《职方》,荥,兖水也,出东垣。是《后汉》河东郡,当作东垣,亦无可疑者。《三国志 杜畿传》,白骑攻东垣。《左传 襄元年》杜《注》,河东东垣县有壶邱。郭璞《山海经 注》王屋山,今在河东东垣县北。是魏、晋亦作东垣县,亦无可疑者。而《晋志》河东郡垣县无东字,其为脱误,
不待辨也。《水经》作于三国时人,则当作东垣。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朱脱此四字,全、赵、戴增。会贞按:《地形志》,苌平有王屋山。《括地志》,在王屋县北十里。《元和志》,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一统志》,在今垣曲县东北一百里,与阳城县及济源县接界。联水出焉,《山海经》联作。西北流注于秦泽。朱《笺》曰:《山海经》作泰泽。全、赵、戴改泰。守敬按:《北次三经》文。毕沅曰,泰泽当即荥泽。其说似是。但荥泽在王屋之东南,与《山海经》称水西北注泽不合。《括地志》,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停而不流,其深不测。疑即《山海经》所谓泰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朱《笺》曰:郭《注》,音辇。《史记 夏纪》兖州作沇州,沇当读如兖,故声相近。即沇水也。赵据《山海经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