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守箕关。其北守天井关,在世祖未即位之先。《东观汉记》则作守天井关,此言守二关,盖杂采以示博。天井关详《沁水》篇。击赤眉别挍,皆降之。会贞按:《王梁传》文。献帝自陕,北渡安邑,守敬按:事见《后汉书 献帝纪》兴平二年。东出濝关,守敬按:见《魏志 董卓传》,濝作箕。即是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守敬按:指上濝关。历轵关南,守敬按:《元和志》引《述征记》,太行八陉,第一曰轵关陉。《地形志》,轵县有轵关。《隋志》,王屋有轵关。《方舆纪要》,在济源县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径苗亭西,会贞按:《史记 魏世家 集解》,徐广曰,修武轵县有茅亭,即苗亭。《易 泰卦》拔茅连茹,郑读作苗,是其证。《释例》,轵县南有苗亭。《怀庆府志》,在今济源县西。亭故周之苗邑也。会贞按:《左传 襄二十六年》,声子曰,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以为谋主。杜《注》,苗,晋邑。此称故周邑,从其朔也。又东流注于河。《经》书清水,非也,是乃濝水耳。戴云:清水入河处在平阴县西,濝水则在县东。《经》于大河东过平阴县北之下,乃言濝水注河,故道元辩其非。
又东至邓。朱此四字讹在上句清水从西北来注之上。戴云:考濝水入河之后,河乃至邓,而平县又在其
东,今济源县西有濝水,有苗亭。孟县西南有邓城。道元叙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即云,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盟津值今孟县南,上《注》不言《经》文之误,然则二语上下倒乱,在道元后矣。今订正。
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朱此十二字讹在下卷首条《注》内,南临孟津河之下。全、赵同。戴移此。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集解》,南阳有邓县,误。邓与轵近,当在此。《括地志》,故邓城在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在今孟县西南。邓亦见《湛水》篇。
校记
[一] 「略无生草」 按:《御览》四十五引「略」上有「而」字,据增。《大典》本亦有「而」字。
[二] 「其上有金玉」 按:原文作「其上多仓玉,多金。」
[三] 「《尸子》」 按:《羣书治要》中《尸子》无《君治》篇,未见引此文。而《御览》卷四十引《淮南子》与《注》同,末有「大禹道之孟门」,存疑。《山海经 北次三经》郭注则与《注》同而作《尸子》。《穆天子传》四《注》亦云「盟门山今在河北,《尸子》曰,河出于盟门之上。」
[四] 「北登孟门」 按:《穆天子傳》四作「升於盟門九河之 」,郭注亦作「盟門」,據改。盟即孟也,声转。
[五] 「《三秦记》」 按:《御览》四六《括地志》卷二所引较详。
[六] 「《国语》二五」 按:见《国语 晋语》一。「二五」献公嬖大夫梁五与东关五也。
[七] 「此《左传》文而冠以《春秋》字则指春秋时言也」 按:汉人引《春秋传》,往往亦称《春秋》以
《传》为《经》,成为习尚,不必分别指时或《经》也。
[八] 「《注》或言东出西出,或言出东出西,本有两例,说见《浊漳水》篇」 按:《浊漳水》篇「又东过壶关县北」《注》「(绛水)西出谷远县东」,下文「(冻水)出西发鸠山」,即其例也。
[九] 「指谓是水也」 按:《魏世家》《正义》云:「城在水南」。
[一〇]「细水罕见」 按:本书叙华岳无井即有「微涓细水」,熊云「罕见」,失照。指横溪水,不必改字,杨氏亦云「当作 水」,亦不必。
[一一]「在兹夏阳」 按:戴删去十四字,以为上文衍复。《索隐》亦引《司马迁碑》,《正义》引《括地志》云「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此十四字似非复文,唐开元时本已如此作。
[一二]「故虢国在大阳东」 按:《汉志》作「故虢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故虢国」句绝。朱《笺》引孙潜《校》,孙句读误「东虢」之「东」属上。「东」字当删,朱《笺》因孙潜亦误衍「东」字。
[一三]「《索隐》曰,合阳属冯翊」 按:此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正义》则在《高祖纪》,《笺》引孙氏,误合于一,当区别。
[一四]「又径姚武壁南」 熙仲按:《寰宇记》二十八「夏阳县」下有「姚武壁」条引《十六国春秋》「姚苌僭号于山,盖以武功立,因名姚武壁。」此条前为「刘仲城」条。《名胜志》引《水经注》作「河水又径刘仲城北,又径姚武壁南」,佚文当在此。
[一五]「崖畔有一石室」 按:「畔」当作「半」,下文「去地五十丈」,作「半」为是,今校改。
[一六]「而神鱼舞水矣」 按《汉书 宣帝纪》原文作「舞河」。《注》作「水」,当是郦氏避与上文「河」字重复改。今据改。
[一七]「今本似缺」 按:冯集梧本缺,引朱竹垞云,昆山徐氏所藏宋椠本,府州军监均有古迹一门。冯本卷三河中府下即缺,赵所称当在临晋县下,以原注「有瀵水」知之。
[一八]「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 按:《寰宇记》二十八「夏阳县」下引郭《注》河东「汾阴县瀵魁下接冯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