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守敬按:《古微书》引同。《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守敬按:《周语》下太子晋曰,山,土之聚也。又曰,禹封崇九山。此合引之。《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守敬按:《释山》文,无曰字。《释文》崧又作嵩。《释名》云,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戴二为字 作有。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有太室、为少室。黄本、吴本 作为。《淮南 墬形训 注》,少室、太室,崧高之别名。《类聚》七引戴延之《西征记》,嵩高山,岩中也。东谓太室,西谓少室,嵩高,总名也。
《嵩高山记》会贞按:《初学记》五屡引卢元明《嵩山记》,《寰宇记 河南道》亦一引之,此是卢作。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会贞按:非也。《类聚》六十二、《御览》八百四十九引《嵩高山记》此条,有此四字,今增。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朱脱此四字,戴同。赵谓见字上下有脱文,增作尝见之。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八引《嵩高山记》同。《书钞》一百四十二引稍略。因以名台。朱《笺》曰:《纪异志》,嵩山有玉女捣帛石,立秋前一日中夜,常闻杵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守敬按:《汉志》泰山郡博县岱山在西北。岱、泰字古通用。后汉魏县属泰山同。在今泰安县北五里。
岱宗也,守敬按:《书 舜典》,至于岱宗。孔《传》,岱宗,泰山,为四岳所宗。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朱《笺》曰:应劭《汉书 注》云,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登封泰山,刻石记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守敬按:此《武帝纪》颜《注》引孟康说,朱氏误为应劭。应云,封于其上,示增高也。则郦所本,此封禅于其山,当封于其上之误。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 县西南。守敬按:《汉志》庐江郡灊县天柱山在南。《尔雅》郭《注》,霍山即天柱山。[四三]《续汉志》作潜,属庐江同。山在今霍山县西北五里。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朱为作曰,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为。《释山》原文作大山宫小山霍,黄本同。《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全云:按《禹贡》不志霍山,盖以五岳而类及之。赵云:按下又出衡山,则《禹贡》荆州之山为南岳也。此因汉武帝改祀而特记之。守敬按:郝懿行曰,《风俗通》衡山一名霍山,其说是也。《诗 崧高 正义》引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二说虽不同,要其大意,皆以南岳为指衡山。郭氏不从,而以霍山为指天柱。《诗》及《左 昭四年 正义》引郭《注》,霍山今在庐江 县,潜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来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武帝始乃言之,即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也。此盖郭《音义》之文,虽本《尔雅》,以天柱为霍山,但《尔雅》之霍山本谓衡山,不谓天柱,自汉武移岳祠于天柱,而后彼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此说甚明。可知天柱无妨亦名霍山,而不得冒南岳之名,郭为误据。乃孔颖达不主应劭而驳孙炎,反以郭说为然,谬矣。审如其说,亦止为汉武之南岳而不得为《尔雅》之南岳矣,近洪颐轩着《霍山为南岳解》,深明此义。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会贞按:《汉志》京兆尹华阴,太华山在南。后汉、魏县属弘农,在今华阴县南十里。
古文之敦物山也。朱敦作惇,《笺》曰:《汉书》云,惇物山,垂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耶?赵云:按《汉志》右扶风武功县下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非华山也。道元误引。会贞按:当作敦物,说见下。
《经》明言敦物在扶风武功县西南,郦氏安得以华山为敦物?此《注》当是后人因《汉志》讹文而妄加。《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志》作华山,古文以为敦物可证。[四四]《括地志》误同。
雷首山在河东蒲 县东南。会贞按:《汉志》,河东郡蒲反雷首山在南。《续汉志》作蒲 ,属河东同。《史记 夏本纪 索隐》南作东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山,在今永济县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会贞按:《禹贡》作底,《史记 夏本纪》作砥。又朱无山字,赵同,戴有山字。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山字。孔《传》,底柱,山名。在河水中,若柱。两汉、魏并属河东。《索隐》引此县东作县南,山在今陕州东北四十里。
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朱垣下衍曲字,赵据两《汉》、《晋志》删,戴删同。会贞按:《汉志》河东郡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后汉县属河东同,在今垣曲县东北一百里。赵自雷首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会贞按:《抱朴子 极言》篇,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守敬按:《漢志》河內郡 [古文野字。]王太行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河内同。在今河内县北二十里。
王烈得石髓处也。朱《笺》曰:《神仙传》,王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