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校尉治在此时。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全云:校尉失其姓名,出字疑作米。赵云:按校尉豫章,疑作豫章校尉倒互耳。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
赣水又北径鄡阳县,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鄱阳郡,晋因,宋省。在今鄱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水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
余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守敬按:两《汉》、《晋志》作汗,《宋》、《齐志》作干。汉余汗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吴属鄱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余干县东北。今有三余河,出万年县东北仙鹤山,西北流至余干县东北,与婺河合。钱坫以为余水。陈澧说同。《一统志》谓即冯田,西津诸水,亦略同。守敬按:非也。《汉志》,余水在北,至鄡阳入湖汉。故郦氏谓至鄡阳注赣水。若婺河即下鄱水三余河合婺河是注鄱水非注赣水,一不合也。又合婺河在今鄱阳县东南,是但至鄱阳,不至鄡阳,二不合也。且水源流不过数十里,不足当十川之一,三不合也。考《寰宇记》余干县下,余干水自信州贵溪县流入,则水非出万年矣。今余干县东,安仁、贵溪、弋阳、兴安、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皆汉余汗县地,有上饶江,源出玉山县,西入广丰县,下流至余干之西北,鄱阳之西南,入鄱阳湖,与《注》东出余汗至鄡阳注赣水合,盖即余水也。鄱阳湖为古赣水所汇,名异实同。
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会贞按:《史记 项羽纪》称鄱君吴芮。《东越传》称鄱阳令吴芮。《括地志》、《寰宇记》秦为番县。《元和志》、《舆地广记》秦曰鄱阳县。盖各从《史记》一说。秦属九江郡,汉鄱阳属豫章郡,后汉因。在今县东六十里。吴为鄱阳郡治,[见下。]晋、宋属焉。齐、梁复为郡治,即今鄱阳县治。《汉志》系鄱水于鄱阳,故郦氏从之,言水出鄱阳县东。今曰婺河,出婺源县北大广山。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朱金下有可字。赵云:按《汉志》鄱阳县下云,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师古曰,采者,谓采取金之处,可字衍。戴删。守敬按:《史记 货殖传》,豫章出黄金。《东越传 索隐》,今豫章北二百里,接鄱阳界,地名白沙,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亭盖取乡为名。今进
贤县北有武阳水,东北入鄱阳湖下流,正古鄱阳境,即所谓武阳乡也。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守敬按:《吴志 孙权传》,建安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宋志》,孙权立鄱阳郡,治鄱阳县,赤乌八年,徙治吴芮故城。鄱水又西流,注于赣。朱脱鄱字,戴增,赵据孙潜校增。守敬按:《汉志》,鄱水西入湖汉。今婺河自婺源县西南,径乐平县,至鄱阳县西北,入鄱阳湖。
又有缭水入焉。朱讹作僚水,下同。全云:《寰宇记》作缭水,以范《史》校之,良是。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 立。[一八]守敬按:《汉志》以平帝元始二年为断,不载建昌县。据《续汉志》永元十六年分海 立。《寰宇记》引《豫章记》亦云,永元中分海 立。则此元帝永光为和帝永元之误。后汉县属豫章郡,吴、晋因。宋徙废。在今奉新县西。今水曰冯水,出县西北百丈山。缭水东径新 县,汉中平中立。守敬按:《续汉志 注》引《豫章记》,新吴,中平中立。后汉县属豫章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奉新县西三十里。缭水又径海 县。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吴、晋因。宋省,移建昌县于此,仍属豫章郡,齐、梁因。即今建昌县治。──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 江,守敬按:《吴志 孙策传》,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一九]《魏志 刘晔传》,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是上缭本城名。故《通鉴》汉建安三年,以海 、上缭连称。据《方舆纪要》,上缭营在建昌县南十七里。相传昌邑王贺所筑。则上缭在海 之南。此水东北流,先径上缭,后径海 ,故有上缭
水之名,又有海 江之名,而上缭亦海 县地。《注》因统 入海 县。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会贞按:此正流。东北径昌邑城朱无城字。赵增云:《寰宇记》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 侯,东就国,筑城于此,戴增同。会贞按:在今新建县西北六十里。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 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会贞按:《续汉志 注》引《豫章记》,昌邑城东十三里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故谓之慨口。《汉书 宣帝纪》元康三年,封故昌邑王贺为海 侯,亦详本传。今冯水自奉新县东北,径安义县、建昌县,至新建县西北,入章江,曰慨江口。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修水也。〔二〇]朱修改循,下同。戴同赵改。会贞按:古脩字或作脩,循字或作●,又作 ,二字往往互訛。此当作修。见下。今冯水自建昌县东南枝分,至县东北入修河。
又北过彭泽县西。守敬按: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建安中,孙权置彭泽郡,寻省。晋仍属豫章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