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志」)。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兵二十一名。今废(以上新辑)。

  中港汛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竹南堡中港土城内。旧制:驻扎把总一员,兵五十名(以上据「府志」卷九「武备」(一)「营制」北路协标中、左、右三营内分采)。道光十年,改为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八名。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兵二十九名(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外委一员,兵三名。今因之(以上新辑)。

  海口塘在县西北十里竹堑堡海口。原设额外一员、兵一十二名,归竹北堡杨梅坜汛把总兼管。同治八年新章裁改,合杨梅坜汛香山塘共兵四十七名,并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兵三名,仍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今因之(以上新辑)。

  杨梅坜汛在县东北三十七里竹北堡杨梅坜庄。原设把总一员,兵六十七名,兼管竹堑堡香山、海口两塘。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外委一员,合香山、海口两塘共兵四十七名(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外委一员,兵三名,仍兼管香山、海口两塘事务。今因之(以上新辑)。
 
卷三

  目录

  桥梁

  竹堑堡桥梁

  竹南堡桥梁

  竹北堡桥梁

  津渡

  竹堑堡津渡

  竹南堡津渡

  竹北堡津渡

  义冢

  竹堑堡义冢

  竹南堡义冢

  竹北堡义冢

  水利

  竹堑堡圳

  竹南堡圳

  竹北堡圳

  竹堑堡陂

  竹南堡陂

  竹北堡陂

  桥梁

  津渡

  义冢

  水利

  桥梁

  竹堑堡桥梁

  登瀛桥(旧名瓦窑沟桥,俗或呼栏杆桥)在县城南门外瓦窑沟(俗呼溪子底),为县城适巡司埔及内山各庄之所。长五丈一尺四寸,宽六尺六寸;桥上翼以扶栏。「厅志」云:『乾隆五十四年,业户何崇德捐建。道光九年重修』(以上据「厅志」)。同治十二年,绅士郑如梁、郑如云、郑如淇、郑如兰、郑如汉等重修(详「竹堑堡碑碣」「登瀛桥碑」)。光绪十六年,绅士郑如兰、李联萼等重修。

  万年桥(旧名湳子桥)在县北二里湳子沟,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湳子旧社各庄之所。长一丈八尺,宽八尺。嘉庆间,竹堑社屯千总钱茂祖创建木桥,并于桥南北各砌石块为路,共计长一里许。道光二十二年,旧桥朽坏,郊铺金长和、绅士郑用锺、李锡金、郑用哺等鸠捐重修;并于桥南北石路中间改用石板,两旁夹以石块(详「竹堑堡碑碣」「湳子庄万年桥碑」)。同治七年(「厅志」作同治八年,今据碑记订正),同知严金清、绅士林恒茂、林福祥、郑永承、郊铺金长和等鸠捐重修;仍其旧址累石为圆洞桥,桥上翼以石栏,更名万年桥(详「竹堑堡碑碣」「重修湳子庄万年桥碑」)。光绪十三年,绅士郑如兰、吴逢沅等重修(有捐资姓名小碑)。

  隆恩牛埔桥在县西三里牛埔庄,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香山之所。长二丈四尺,宽九尺;桥上翼以扶栏。嘉庆间,官民捐建。光绪二十年,庄耆郭贻香重修。

  槺榔牛埔桥在县西北八里(「厅志」作六里)槺榔庄,为县城适海口之所。长四丈四尺八寸,宽五尺一寸;桥上翼以扶栏。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以上竹堑堡桥梁计四条,皆「厅志」所已载。今于有碑记者兼考碑记、无碑记者遵照册式访查,量明备载。

  迎春桥在县城东门外濠沟,为县城适枕头山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二丈五尺三寸,宽八尺五寸。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厅志」不载此桥。按「淡水厅城碑」云:『城既毕,乃浚濠而桥其上』。「厅志」「建置志」「城池」亦云:『东西城外吊桥各一。各长二丈六尺,阔五尺』。今据城碑参「厅志」详载)。光绪十五年,绅士吴逢沅、李祖琛等捐修。

  集福桥在县城东门外,为县城适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一丈七尺,宽四尺二寸。创建年月无考;光绪六年,蔡文其等捐修。

  东门土城外桥在县东门土城外濠沟,为县城适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一丈六尺二寸,宽三尺五寸。嘉庆十八年,绅民捐建。道光二十年,同知曹谨、董事郑用锺、洪德梁重修(此桥创建年月本无可考。按「厅志」「建置志」「城池」:『嘉庆十八年,同知查廷华重修土城,城外阔一丈,植竹;竹外阔一丈,开沟,沟深亦一丈』。又叙土城云:『道光二十二年,同知曹谨与绅民筹依旧址加筑土围,城外植竹、开沟一如旧制;惟沟阔二丈,深一丈五尺。意开沟时即有此桥,故创建、重修年月悉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