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52号南安郡出林、仇、弘、单四姓。北8418号出黄、林、单、仇、盛五姓。《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姓数与北8418号同,而无盛有戚氏。
(7)州武阳郡:此州郡有误,,唐耕耦释作“汴”,唐无汴州武阳郡名。唐耕耦认为:“汴州武阳郡,恐系江州浔阳郡之讹。”王仲荦《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州武阳郡,疑或是江州浔阳郡,或是朗州武陵郡之讹耶?”当是朗州武陵郡之误。
(8)鄂州江夏郡:S.2052号归之于山南道,出李、黄、程、费、任、卫、喻七姓。《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江夏郡三姓:黄、喻、潘。”
(9)S.2052号无此条。北图8418号果州武都郡出冉氏一姓。
(10)S.2052号益州蜀郡出郗、文、费、任、郄五姓。
(11)商價之类:價,乃“贾”之误。
(12)上柱国:北8418号无此。
(13)各别为条举:北8418号作“若不别条举”。
(14)听进:北8418号作“准令”。
(15)S.2052、北8418号京兆、河内、广平有宋氏。《太平寰宇记》卷五三河内郡无宋氏。
(16)阳姓二望:下列三郡。“二”,“三”字之误。
(17)S.2052、北8418号唯荥阳郡有阳氏。《太平寰宇记》荥阳郡、中山郡并作“杨”。
(18)S.2052、北8418号及《太平寰宇记》河内、鲁国郡姓望中有车氏。
(19)S.2052号河东、平阳、武威郡姓望中有贾氏。《太平寰宇记》平阳、武威郡有贾氏而河东无贾氏。“武□”即“武威”。


氏族志残卷
P.3421号
(前缺)
于段(1),
意之子,颛顼
□氏,承帝喾之苗裔,文王之[后](2)。/
□氏,承帝颛顼之苗裔,夏禹后。/
□氏。/
□氏。/
始平郡出四姓,雍州:冯、庞、宣、阴(3)。/
冯氏,承姬姓周文王裔(4),毕公高之后(5)。/
庞氏,承帝之苗裔,若□之胤绪,楚王子庞之后(6)。/
阴氏,承帝喾之苗裔,商武丁封为阴氏,遂有阴氏兴焉(7)。/
宣氏。/
扶风郡出六姓,歧州:马、窦、班、辅、曾、惠(8)。/
马氏,承颛顼之苗裔,绪P.益之后(9)。/
窦氏,承颛顼之苗裔,夏禹之胤(10)。/
班氏,承后稷之苗裔,周文王之胤。(11)
辅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武王之胤绪,周照王之子。(12)。/
曾氏,承周成王之苗裔,鲁之胤绪,鲁P.禽之后(13)。/
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裔],鲁周公旦之胤绪,鲁P.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14)。/ 新平郡出一姓,幽(邠)州:古(15)。/
古氏,承帝颛顼之苗裔,后稷之胤(16)。/
(后缺)
[题解]
P.342l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曰:“P.3421号,氏族志残卷。即《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但与S.2052卷稍不同。”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巴黎所藏敦煌汉文卷子目录》:“P.3421号,氏族志残卷。”王仲荦及唐耕耦有辑录及考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第三辑)。本卷首尾俱残,残存三郡二十行。
[校注]
(1)于段:S.2052号京兆郡姓望中有段氏。
(2)文王之:“之”后夺“后”字。
(3)S.2052、《太平寰宇记》卷二九始平郡所出姓望与本卷同。
(4)周文王之裔:王仲荦录文“裔”前有“苗”字,原卷无,王录文误。
(5)《广韵》上平声:“冯,……又姓,毕公高之后,食采于冯城,因而命氏。出杜陵及长乐房。”
(6)《广韵》上平声四江:“庞,姓也。出南安、南阳二望。本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于庞,因氏焉。”
  (7)P.2482《阴善雄墓志铭并序》:“府君讳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贵门之胜族也。其先著姓。帝喾之苗裔,殷王五丁之后,因号阴氏焉。”
  (8)S.2052号歧州扶风郡出窦、马、曾、曹、万、寇、井、苏、惠、班、辅十一姓。《太平寰宇记》卷三十:“扶风郡六姓,马、窦、班、辅、鲁、惠。”曾,王仲荦释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