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得骏马,愍而放之。”
(3)来至:《地境》作“既至”。
(4)因以……堆似龙头:《地境》作“今验池南有土堆,有似龙头。”P.5034号《沙州地志》亦作“因以为号,今检其□□堆,有似龙头。”据之补正。
(5)寿昌海……水:《地境》作“寿昌海,源出县南十里,……即渥洼水也。”P.5034号与此同,所缺七字为“县南十里,即渥洼”,据以补正。
(6)长□□□□十里:P.5034号《沙州地志》 “长支渠,右在县南十里”。据以补正。
(7)源县西南十里:“源”后夺一“自”字。
(8)《汉书·西域传》曰:“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
(9)《地境》同。《隋书·地理志》:“鄯善郡,大业五年平吐谷浑置,置在鄯善城,即古楼兰城也。并置且末、西海、河源,总四郡。”《隋书·炀帝纪》同,是隋平吐谷浑置鄯善郡。又据《隋书·吐谷浑传》隋击败吐谷浑于其地“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及本卷,是隋置郡前又曾置镇。
(10)典合城:《地境》作“兴谷城”,误。
(11)沙碛:《地境》作“沙卤”。
(12)屯城西去石城镇一百八十里:《地境》同。《新唐书·地理志》:“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是屯城又名七屯城,里程又少一百里,《唐书》记载有误。
(13)《汉书·西域传》:汉立尉屠耆为鄯善王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今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
(14)《新唐书·地理志》:石城“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地境》作“东去鄯善三百三十里。”
(15)种蒲桃此城中:《地境》作“种葡萄此城中甚美。”
(16)《隋书·地理志》且末郡:“有且末水,萨毗泽。”萨毗泽,即今阿牙库木湖。
(17)一千六百卌步:《地境》作“一千六百卅步”。
  (18)幡仙镇:《地境》、《新唐书·地理志》、P.5034号,并作“播仙镇”,“播”与“幡”形近致误。隋置且末郡:《隋书·地理志》同,《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六月“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19)见《地境》校注(26)。
(20)据《汉书·西域传》:“于阗。之后又夺“于阗”二字:“蒲昌海”之后又夺“蒲昌海”三字,今据补。“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后又脱“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诸字。
(21)公廨七百卌千:《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作“本七百七十”。
(22)户一千七百廿九:《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州开元户同
(23)后语讹转为伊吾郡:郡,衍字。《元和郡县图志》作“后转为伊吾”。
(24)以下文非得于《汉书·西域传》。而得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西域传》、《元和郡县图志》等。
(25)《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隋大业六年得其地,以为伊吾郡。”《旧唐书·地理志》: “隋始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为伊吾郡。”《隋书·薛世雄传》:“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余人戍之而还。”
(26)《元和郡县图志》:“贞观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
  (27)S.788《沙州图经》、S.3329号《张氏修功德记》载大中二年收瓜沙。《新唐书·宣宗纪》:大中五年“沙州人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是张议潮大中二年收复瓜沙,四年收复伊州,五年献图籍于唐朝。P.2962号《张议潮变文》“先去大中十载,大唐差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瑞章持节而赴单于,下有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至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清和差走马使至,云:‘有背叛回鹘五百余帐,首领翟都督等将回鹘百姓已到伊州侧。”
  (28)《旧唐书·地理志》:“窦宪,班超大破西域,始于此筑城。”《旧唐书》记载有误。
(29)陆地盐池:《新唐书·地理志》:“(纳职县)南六十里有陆盐池。”《元和郡县图志》: “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余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