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县,《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夏州有长泽而无宁塞。
(25)下安化庆府,《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庆州安化郡为“中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升为中都督府。”马世长认为:“本卷乃作下府,此项内容是开元二十六年以前者。”
(26)《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更蟠交为含水。
(27)《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白马为延庆。
(28)灵岩:诸志并作“云岩’。“灵”,“云”之误。
(29)下为上绥:《新唐书·地理志》:“绥州上郡,下。”《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同。本卷“上”前衍一“为”字。
(30)上龙泉:《旧唐书·地理志》上县“天宝元年,改为龙泉。”
(31)安北都护府管镇兵三千五百人:《元和郡县图志》卷四、《通典》卷一七二、《旧唐书·地理志》并作“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
(32)三辅河东蒲:《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依喧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升为‘四辅’。天宝元年,改为河东郡。”马世长以为“本卷蒲州已升为四辅,但注为三辅。”
(33)《新唐书·地理志》:“阳城,……本燮(待查)泽,天宝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菠(待查)泽。” ’
(34)铜堤:“堤”,诸志作“鞮”。
(35)乡:诸志并作“武乡”。《新唐书·地理志》武乡县:“本乡,武后更名武乡,神龙元年复故名,寻又曰武乡。”
(36)《新唐书·地理志》:“广阳,……,本石艾,天宝元年更名。”
(37)下太宁隰、中太宁:“太”,诸志并作“大”。
(38)P.雕翎:《新唐书·地理志》作“白雕翎。”P.,“白”之误。
  (39)下云: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云,前夺“云中”二字。
  (40)据《旧唐书·地理志》,虢州原属河南道,于开元初改隶河东道。
  (41)杨子:“杨”,“扬”之误。
  (42)永宁为广济:《新唐书·地理志》:“广济,……本永宁,武德四年析蕲春置,天宝元年更名。”
  (43)兰溪为蕲水:《新唐书·地理志》:“蕲水,……本浠。武德四年更名兰溪,……天宝元年又更名。”
  (44)乐安为仙居:《新唐书·地理志》:“仙居,……本乐安,……天宝元年更名。”
(45)黄波,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波”乃“跛”之误。
  (46)历城:《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通典》皆作“历阳”。马世长认为“本卷误‘阻’为‘城’。”
  (47)下离钟豪:“离”、“钟”二字倒置,《新唐书·地理志》:“濠州钟离郡,上。‘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改从‘濠’。”
(48)始安:《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七:临桂县“本汉始安县,……至德二改为年临桂。”《新唐书·地理志》:理定“本兴安,……至德二载更名。”“丰水,……本永丰,长庆三年更名。”“修仁,……本建陵,……长庆三年更名。”恭化“本纯仁,……永贞元年更名。”
(49)西平为阳川:《新唐书·地理志》:“阳川,……本阳建,后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七:龚州阳川具“本汉布山县地,贞观七年于此置西平县,属龚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川。”
(50)武招(待查):《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并作“武石”。
(51)武德改为阳寿:《新唐书·地理志》:“阳寿,……天宝元年省武德入阳寿。”
(52)洛村:《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作“洛封”。本卷“洛村”为“洛封”之误。
(53)蒙:《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并作象。
(54)纯义:《旧唐书·地理志》:“正义,贞观五年,置纯义县,属荔州,乾元初改为正义也。”
  (55)乐预:《新唐书·地理志》:“乐山,……本乐预,宝应元年更名。”
  (56)蔫(待查):马世长认为:“[](待查),系如马二字连写。”
(57)开江:《旧唐书·地理志》:“马江,下。本开江,后隶梧州,又复属柳州,长庆三年更名。”
(58)崖上、束灵:《旧唐书·地理志》作崖山、东玺。
(59)宝女:女,“安”之误。《新唐书·地理志》东莞“本宝安,至德二载更名。”浛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作“浛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