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韩长孺列传》、《汉书·匈奴传》、《汉书·韩安国传》并有详载。《史记·韩长孺列传》:“其明年,则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上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尽可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于马邑旁谷中。……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于是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乃引兵还,出塞,……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天子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于是恢闻之,乃自杀。”《史记·匈奴列传》:“汉以王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汉书·匈奴传》同。
(99)《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晋太康地记》云秦时建此城,辄崩不成,有马周旋驰走反覆,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遂名马邑。”《续汉书·郡国志》梁刘昭注:“干宝《搜神记》曰:‘昔秦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朔州州城条记载与刘昭注同。《水经注·漯水注》引干宝《搜神记》后又曰:“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竟,未识所是。”又见《搜神记》卷十三。
(100)开元五年分善阳于州东三十县也:此句“三十”后有脱文。《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朔州马邑县:“开元五年于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马邑……开元五年析善阳于大同军城置。”皆述唐马邑县之设置而非大同军之置。
(101)《元和郡县图志》十四马邑县:“桑干河,在县东三十里。”
(102)诸志不载朔州有壶口山。
(103)《隋书·地理志》同。《嘉庆重修一统志》:“风俗:节用勤农,士务淳实。”
(104)《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新唐书·地理志》土贡中并有白雕翎。
(105)《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东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
(106)《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岚州:“《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晋灭后为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
(107)在汉即汾阳县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作“在汉即太原郡汾阳县之地”。
(108)汉末遂空:《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已西尽云中、雁门、西河之间遂空。”
(109)静东县,《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皆作“静乐县。”本卷误。
(110)《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岚州宜芳县:“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旧唐书·地理志》:“岚州,在太原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岢岚军,在岚州北百里,管兵一千人。”《新唐书·地理志》岚州岚谷县:“有岢岚军,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栅,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亶徙其军于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隶大同。”李迥秀加兵事据《新唐书》、《旧唐书》当在中宗景龙中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时。
(11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岚州宜芳县:“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112)《元和郡县图志》同。《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静乐县有隋汾阳宫。
(113)《元和郡县图志》同。《新唐书·地理志》合河县“东有蔚汾关”。
(11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合河县:“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11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静乐县:“本汉汾阳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号三堆城。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于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二年,改为静乐县。”
(116)在静乐县界:《元和郡县图志》作“天池,在县北燕京山上。”
(117)《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漯水注》、《太平寰宇记》记载并同。《新唐书·地理志》岚州静乐县“有天池祠”。
(11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合河县:“……贞观四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
(119)《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岚州:“后魏于今理置岚州,因州西岢岚山为名也。”宜芳县“岢岚山,在县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