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岭,在县东五十里,广三十步,高十余丈,上有龙王祠。《嘉定志》《

泾川志》略同

黄山,在县东南六十里,自旌德县界椿岭至黄山止,约三十余里,自下而上约十余里,

广袤百余丈。山之绝顶如平地,故以黄名,山上有一小池,水深二尺许。《泾

川志》。山高千余仞,亘三十里。群峦列嶂,状若莲花,雄镇一邑,为县治之祖山。

胡懋绩《山纪略》:黄山,黄山之分支也。西面数里有峰曰太乙,又西曰华盖,又西曰

天乙。天乙峰半有庙,以祀龙,岁旱祈祷辄应。庙之左右曰花坞,曰藓

坑,曰橘坑,曰双石坞,曰犀牛望月。石峰南曰三台峰,稍下有杜鹃谷;又南曰无偶岭;

又南曰石壁山,下有石金坑。天乙峰北曰石人峰,又北曰大岭,又北曰小岭,二岭之间曰枫

坑。大岭而下曰挂榜山,大岭之北曰锦屏峰,又北曰文笔峰,《乾隆府志》作卓笔山,又北

曰石门峰,又北曰半瓣峰,极北曰星聚峰,东北曰溪头坑,西南曰桂坑。《泾县

志》

佛牙山,由黄而北,形如齿牙,今名乾明岭。是多松竹。《泾县志》、《乾隆

府志》略同

旗山,在黄之南角,又南曰杨武山、曰明山、曰文殊山、曰眉山,距县六十里而遥。《泾县志》

文殊山,在县东六十里,与明山相对,去一里许。相传昔文殊现其上,有毫光对照甚明,故

二山得名如此。《嘉靖府志》

纱帽山,在县东六十里,旧名慈坑。由九里岭西趋至此,有峰插汉,曰鼠尾尖。

《乾隆府志》

鼠尾山,去县东六十里,耸入半空,形如鼠尾。《嘉定宣城志》。其坑曰

慈坑。《泾县志》

关旗岭,在纱帽山北十里,一峰拔立,高百余仞。《乾隆府志》、《泾县志》同



貂蝉山,在县东六十里,高百丈,形类貂蝉。《方舆纪胜》。旁有水泉不

竭。《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志》略同

三乘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多怪石,天然叠如屋室,可容数人,名观音岩。《嘉

靖府志》

举山,在县东六十里,地名竹林,陇坞甚多,高可二百余丈,围绕三十余里。《

泾川志》

方坑感庆山,一名抱弓山,在县东六十里,其山面西北,仰高绝,广袤数百丈。昔张琪扰

攘之时,保甲作寨其上,与贼相持,民获保全,遂以感庆名之。《泾川志》《

嘉定宣城县》惟云,方坑山在县东六十里。

按:《乾隆府志》以方坑感庆为二山,未知何据,今从《泾川志》及县志。

黄麻山,在方坑感庆山西北,危峰屹立,雄峻迥异。山半有穿山洞,西南曰古坛墩,上有泉

不竭。《乾隆府志》《泾县志》略同

黄沙岭,高亘绵长,古称险隘,旧有镇。鹞子山、骆驼山、阴山、郭家山,俱极穷僻,与黄

沙岭相连。《乾隆府志》

白杨岭,在县东六十里,广三十步,高四五丈。《嘉定宣城志》

百湖山,在县东六十五里,与徽之箬岭相接,形如舞袖,溪流绕之,百折而出,故名百湖。

龙祠在其间《乾隆府志》《嘉定志》略同

笔尖山,在县东六十五里,有三峰连属并秀,高一百余丈,乡民种菽粟于上。山之背即旌德

县界,周围四十五里。《泾川志》

笔架山,三峰连属,高二百仞,东南属旌,西属泾界,亦名兰石山。笔尖山下有兰石,晋俞

纵死难处。《乾隆府志》

涌溪山,在县东七十里,黄南,广袤三十余里。其上多杉木,多茶,涌溪水出焉。其脑

为桐坑山,即桐岭与旌德分界。又盘岭、双岭、碓觜峰在山西,稻积山、望村岭、小溪山俱

在涌溪东。《泾县志》《嘉定宣城志》有桐岭在县东八十里,即指此山之桐岭

也。

按:《大清一统志》及《嘉靖府志》所载,双岭在县东七十五里,二岭相连,五代时断冈成

路,即此岭也。今并入涌溪山下,以归简要。

佛子岭,一名风子岭,在县东七十里,沿岭小径入涌溪,径旁细石凝结若风穴,虽盛夏,清

风袭人,人或呼为风子岭。《嘉靖府志》《乾隆府志》作风子岭。

石屏风山,在县东八十里,广袤数百余丈,高百余丈,其石如屏风,因以此名焉。《嘉定宣城志》《乾隆府志》云去县五十里,似误。

芭蕉山,在县东八十里,广袤数千丈,高千余丈,险峻如壁,通宣城路。《泾县

志》。山又东曰茶坑,又东北曰阳岭,曰印斗坪。《泾县志》《乾隆府

志》略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