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昔日徒行今跨驷,美哉薛公德滂被。”黄河,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东北流经马谷小山,东南注于海。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置此城以居之,汉曾为县。蒲萦台,《郡国志》云:“始皇东游海上,于台萦蒲絷马。”今犹有蒲,似水杨,而劲堪为箭。赤河。在县西南三百步,自饶安县来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浑色。
饶安县。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县。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即今理。鬲津河,在县南三十里,自乐陵来。无棣河,一名赤水,在县北二十五里。故定城,汉县,后汉省,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废城。章乡城,按《郡国县道记》云:“章乡,汉县,后汉省,并入饶安”。又《十三州志》云:“饶安县,东南二十里有童乡亭”,即故县。童即章,字相类,章乡,盖在饶安县东南二十里童乡亭。古胡苏河,一名赤河,从胡苏县来。
盐山县。东六十里,旧二十四乡,今四乡。本春秋无棣邑也,汉置高城县,故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伏琛《齐地记》:“无棣,今渤海高城县也,属渤海郡。”有平津乡,即《汉书》:“武帝封公孙弘为侯,亦此邑。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盐山县,以东南八十里盐山为名。箧山,一名峡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阔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按《郡国县道记》云:“此山及盐山,二山并低小,无峯峦树木”。大海,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屯氏河,在县南十步,东北注海。浮水,《水经》云:“浮水,东北径高城县之宛乡城”,即过今邑界。故柳城,在今县东七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一名柳城亭。汉武台,在邑界。咸土,在县东七十里,东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为盐。
临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一十八乡,今三乡。本汉东光县地。《汉书•地理志》云:“东莞有胡苏亭,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苏亭为名。”天寳元年,改为临津县,属沧州。小天台山,其山在县界古传台,星陨而结此山。临乐,《汉书》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为侯,后至玄孙,王莽簒絶,改曰乐亭。”后汉省。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今邑界即其地。东莞,汉为县,隋省,并入临津县,唐开元以前犹此额,后复废。茅焦冢,《郡国志》云:“秦时人劝始皇与母相见者”。胡苏古亭,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苏河边,《汉书•地理志》云:“东光有胡苏亭。”即此也。欧阳建墓。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


河北道十五
瀛州 莫州
瀛州
瀛州。河间郡。今理河间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毕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则为并州之域,在周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时属晋,晋开太行之东,又为晋东阳地。七国时,三家分晋,为赵地,亦燕、赵二国之境。秦并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河间国,后汉亦如之。魏文黄初二年,封弟干为河间王,寻改封乐城县王。晋永嘉乱后,地没苻、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间、高阳、冀州章武三郡,置瀛州,以瀛海为名,其河间郡自乐城移理于今乐寿县西一里乐寿亭城置。歴高齐及周郡不改。隋开皇三年,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为河间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城、文安、东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间,割蒲州之高阳、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县来属,又以景城属沧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县属鄚州。天寳元年,改为河间郡。干元元年,复为瀛州。
元领县六,今四。河间。束城。高阳。景城。景州割出。
三县割出:乐寿。入海州。博野。入深州。平舒。入霸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七十一里。
四至八到: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西南取深州路至长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东至沧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定州二百八里。北至莫州一百八里。东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深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易州三百里。东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戸:唐开元戸:九万八千一十八。皇朝戸:主,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四,客,四千一百。
风俗:与冀州同。
姓氏:缺。
人物:汉河间献王刘德。景帝子。许询,字玄度,高阳人,有才藻。邢峦,河间莫县人。邢邵,字子才,任丘人,少游洛阳遇雨,乃杜门读《汉书》五日 ,悉强记无遗。官太常卿、摄国子祭酒。刘炫,河间人,与刘焯读书十五年。炫眸子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黙识,左画圆、右画方、口讲、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遗失。唐齐映,瀛州人。李纲。字文纪,景城人,官拜詹事。李义府。瀛州饶阳人,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
土产:丝。布。绢。人参。蔓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