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注曰:“赵城,在河东永安县。”按:永安县本汉河东郡之彘县,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太武帝废,宣武帝又置,至隋不改。其赵城县,唐义旗之初分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仍属焉。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县初置在故赵城县内。麟德元年为城内少水,移向西三里,卽今县理也。汾水,在县西一百里。赵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卽造父受封于此。霍山庙,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云:“霍山有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庭,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絶则泉涸。”唐贞观五年重修,更名霍山神。赵简子庙,在县城内。姑射山,在县西三十二里。伏牛台,在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女娲墓,在县东南五里,高二丈。按:《城冢记》:“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赫连勃勃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霍山最高峰上。
汾西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元十乡。亦汉彘县之地,属河东郡。后汉改彘县为永安县。自汉迄于后魏,犹为永安县。高齐又于此置临汾郡及临汾县。隋开皇三年改临汾为汾西县;十六年改属汾州;十八年改属吕州。大业二年改属晋州。义旗初属霍山郡。武德元年又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又属晋州。至皇朝太平兴国七年移归旧理。汾水,北自汾州灵石县界流入,在县东三十五里,东南入霍邑县界。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南入赵城,西北至温泉,总一百六十里,旧名青山。天宝六年改为汾西山,亦姑射山之连延也。
冀氏县。东二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汉陭居义反。氏县地,属上党郡。按:汉陭氏县,在今县北三十五里,陭氏故城是也。至晋省。后魏庄帝于陭氏城南置冀氏县及冀氏郡,卽今县是也,属晋州。高齐文宣帝省冀氏郡,以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乌岭山,在县西三十里。刀黄山,在县东五十八里。沁水,在县东一里,《水经》云:“沁水出谒戾山,在潞州界,从和川县南流来。”八十川水,在县东三十里,出潞州长子县界发鸠山,西南入县界,合沁水,此川长八十里,因名八十川。
岳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汉榖远县。后魏孝庄帝建义元年,于今县西北七十八瑞安泽故城置安泽县,属义宁郡。开皇十六年改属汾州。大业二年改安泽为岳阳县,以太岳之南故名之;十二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改属晋州;二年,移于今理南三十三里东池堡。贞观六年又移于今理。乌岭山,在县东十四里。赤壁水,在县南,西北流,合涧水,其涧水一名通军水。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左传》:“晋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畆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卽此地。今原下有沁水所经。赤壁城,在县西一里,隋岳阳县理此。东池堡,在县东三十三里,今堡中贮义仓,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一里。
和川县。东北一百里,旧管四乡,今二乡。亦谷远县之地。后魏孝庄帝于今县南九十里置义宁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元年重置。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隶晋州。乌岭,在县西十六里。沁水,在县东十里。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河东道五
泽州 辽州
泽州。高平郡,今理晋城县。《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及周,亦为冀州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魏,后属赵上党。本韩之别郡,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使白起破赵于长平,即今州北高平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秦并天下,今州即上党郡高都县之地也。二汉至晋因之。后魏道武帝置建兴郡,理高都城。孝庄改为建州。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盖取濩泽为名。濩,乌虢反。隋为长平郡。武德元年,改为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县。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三县。三年,于今理置晋城县。六年,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之。八年,移泽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盖城。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县移泽州于今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干元元年,复为泽州。会昌四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河阳近虽制置,土宇犹编,泽州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洛之藩垣,将务远图,所宜从便,望以泽州隶河阳府。诏从之。皇朝不隶。
领县六:晋城、高平、阳城、端氏、陵川、沁水。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四百六十二里,西南至西京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长安一千里,东踰山至卫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懐州一百四十里西,至绛州四百五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懐州武德县二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孟州济源县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晋州四百十六里,东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