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河东安抚使孙览除枢密直学士
  此文正与大一统志所引相应黄氏所补多据杨氏纪事本末今得此文又可补黄氏之阙矣
  然于此文末又注宋史二字何也
  据阳湖赵翼所考元顺帝命脱脱等修宋史实有旧本世祖时已编纂成书 【元史脱脱传宋亡命史臣通修三史延佑天历间又屡诏修之 以上见廿二史剳记二十三】 据此则大德七年修大一统志时宋史已有稿本故得据以采入今存残本屡引宋史而证之今本宋史或无其文或有而甚略且其文多同东都事略 【如司马朴朱昭诸传然亦有为东都事略所无者】 是东都事略亦为宋史原稿之一通鉴长编之文亦当为宋史原稿所采故并以宋史称之
  大抵大一统志于江淮以南诸省泰半取材于舆地纪胜北方诸省始用元和郡县志寰宇记原书 【纪胜不载北方诸省】 此所不详则益以他书宋末元初之纪载则悉出于各省图志是其所用资料多可考而知之矣

  ●五 残本

  大一统志明代即罕传本惟清初尚有残本流传试就可考者一检讨之
  昆山徐氏传是楼书目云
  元大一统志 【大小】 二十六卷
  王士祯氏居易录亦叙及此
  黄俞邰 【虞稷】 言徐司寇健庵奉旨归吴修一统志借内府书有元岳璘所修一统志残本尚二十余大册计全书不下千卷 【按岳璘即为岳铉之误然四库总目提要亦作岳璘不知何故】
  阎若璩氏潜邱剳记亦云
  日纂志于洞庭徐司寇出典籍库中大元大一统志十数本皆蜀中地计尚有九百八十余本曾见叶文庄家书目此志与经世大典并列安知世不更有足本乎
  钱大昕氏跋大一统志残本亦云
  传闻康熙间刑部尚书昆山徐公干学奉敕修大清一统志开局于吴之洞庭山借内府书有元大一统志残本二十余册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书度已归中秘而未闻有见之者
  按阎氏当日与徐氏同修大清一统志所见较他人为亲切所谓大一统志十数本即著录于传是楼书目之二十六卷也王钱二氏得之传闻故以十数本为二十余册实即二十余卷之误其传是楼所藏者不为内府原本即为录副
  四库总目提要谓浙江汪氏 【汪氏名启淑献书至伙】 所献书内有原刊本大一统志二卷此亦残本之可考见者惟未言及内府所藏之二十余册盖修四库书时亦不复见是本矣
  钱氏述所见南濠朱氏残本云
  南濠朱氏元大一统志残本仅四百四十三翻每册钤以官印验其文则处州路儒学教授官书也所存者惟中书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郑州襄阳路均州房州南阳嵩州裕州江陵路峡州路陕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兰州会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抚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书计之特千百之什一尔
  吴骞氏所见残本
  仅四百三翻其疆域则止四川行省成都路之彭州 【崇宁蒙阳】 威州 【通化】 茂州简州 【新津】 嘉定府路之眉州沔州蓬州重庆府路夔路 【永康】 达州 【彭水】 绍庆路等且皆阙佚不全
  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残本八卷 【原作七卷误】 则为
  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
  北平图书馆所藏本为刊本写本两种而刊本又有大小两种 【据日本青山定雄氏所述】 兹以余所借钞者纪其卷数种类如下
  均州一卷 【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全 原无卷数      见存残本一】
  房州一卷 【同上 全 原无卷数               残本二】
  鄜州二卷 【陕西行省延安路 全 原卷五百四十四及五百四十五 残本三及四】
  葭州三卷 【同上 全 原卷五百四十八至五百五十       残本五至七】
  右为写本
  合州二卷 【四川行省重庆路 俱不全 原卷七百三十及七百三十一 残本九及十】
  右为刊本中之大本
  巨津州一卷 【同上丽江路 全 原无卷数           残本十一】
  通安州一卷 【同上 全 原无卷数              残本十二】
  右为写本
  海盐州一卷 【江浙行省嘉兴路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      残本十三】
  崇德州一卷 【同上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一          残本十四】
  常州路晋陵武进二县一卷 【江浙行省 不全 原卷七百九十二  残本十五】
  以上为刊本中之小本
  大连图书馆曾藏残本一叶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盖亦为刊本中之大本青山定雄氏调查古地志地图一文曾著录及之余亦得见其摄片 【为该馆岛田好氏所赠】 其内容则为
  灌州 【四川行省成都路   原卷六百三十四第八叶       见残本八】
  然日本杉村勇造氏亦在北平购得残本一叶为卷六百三十四之第七叶其末句且以蜀当归为六字正与大连图书馆残叶寄其后玄宗幸蜀等字相衔余乃商允借钞编为一卷何其巧合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