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清泚,常有云气蒙洞外,或疑有龙居之,故名。(上三洞俱县南。) 灵源洞在县东忠孝都。山峦秀绝,由石径而上一里许,苍崖陡壁,泉响如雷。一石室广可六、七丈,旁一窦,俯伛而入,其中深邃微明,多小石奇润,好事者采归,植菖蒲以供清玩。下有泉水,遇旱祷雨辄应。 星穴在县南蛟窟之右。旧传村民一夕闻震声如雷,起视之,见一星大如屋,黎明地陷为圆穴。 蛟窟在县溪南。相传昔一小儿见溪旁一巨螺,拾归,穴地潴水畜之,未竟日,其地横溃,水势汹汹。民惧以经卷铁器投之,方息。今周回宽亩许,水清澈不涸。 三公石三石峭立,俨如人形。 金鸡石相传昔人凿石,一金鸡飞出,石穴尚存。(上二石在县北龙都。) 麻子石在县南翠帘山下,其石散碎,色斑斓如麻子然。 龙津岩石光润可为砚。 石剑石鋩刺类剑,故名。 雷公石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上三石在龙池都。) 圣石相传尝有僧祷雨于石,顷之雨澍,故名。 石门隔石光润可为碑为砚。(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贤石在高滩都。里人余氏世居其旁,相继登科者七人,因名。(已上六石俱县东。) 石狮石在县西北大里都铁场山。屹立如狮之蹲。 竹洲在县南竹洲都,当溪之中。林竹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饭箩洲在县东龙池都。每值诏岁,溪中或涌出小洲,形如饭箩,则邑士有预荐者。 浮洲在县西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广袤,民居十数家,上有佛庐。相传昔人尝立寨避兵于此,俗呼水砦。 蛟洋湖在县北阳源都。孤峰绝顶,水光澄澈。相传尝有巨蛟于此化为龙。 西湖在县南桃源都。一名野水,自桃源漈而下,至此汇而为潭,深碧如镜。 大溪在县南水南都。发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宁、泰宁,合流至县金溪,萦纡经县前折而东,至顺昌,会邵武溪,至府城入三溪。 安福口溪在积善都。源出泰宁县界,经万安寨前。 龙池溪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县张源岭下。 小莫溪在高滩都。源出沙县界。 小常溪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涧。(上四溪俱县东。) 水口溪在永康都。源出沙县黄源岭下,经南胜都,与龙安都石牌场溪合流,至此抵大溪。 莫溪28在睡龙都。 竹洲溪(上二溪发源俱自泰宁县分水而来) 常溪源出宁化县。(上二溪在竹洲都。) 将溪在义丰都。源出石牌场。 桃源小溪在桃源都。源出桃源口。(已上六溪俱县南。) 望江小溪在子教都。源出本都山谷,会诸涧之流。 獬村小溪在桃源都。(上二溪俱县西。已上十二溪皆流入大溪。) 海溪29按《大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八十里,询诸邑人皆不之识,姑志以俟知之30。 黄坑口涧源出顺昌县盖竹村。 石帆小涧源出灵源洞。(上二涧在高滩都,俱注大溪。) 白石潭在县南蛟湖都,下连黄竹滩。洲多白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龙池都。二水夹流,汇而为谭,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汹涌可愕。 金溪潭在县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静深,崖畔有亭。 白水漈在池湖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余丈,望之如白虹。 桃源漈在桃源都。飞瀑悬崖。(上二漈俱县南。) 重滩在阳源都。乱石岏,湍势迅驶如注。 摇溅滩在义丰都。滩势曲折,巨浪惊涛,舟过则摇曳然。 黄竹滩在桃源都;乱石龈腭,水势奋涌约一里许。(上三滩俱县南。) 三涧滩在积善都,滩中聚沙成洲,春涨一分为三,萦纡而下,约一里许,复合为一。 白渡滩怪石屹立,水势奔泻,如建瓴然。 常滩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浅水急31仅一里许,较之他滩是为常焉32。(上二滩在富谷都。) 濑口滩在高滩都。石濑险驶,其声潺潺。(已上四滩俱县东。) 硿头滩俗呼谢家硿,又名林滩口。左列乱石,右峙沙洲33,当中一石岿然。 延涧滩遇暴雨辄涛浪掀轰,晴明则可厉而涉。(上二滩在县西睡龙都。) 将溪滩在县西北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势迅急,舟师患之。 仙池一名仙塘。在县南大里都陇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龙池在县东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之曰龙池。后因以名都。 灵泉在封山之巅。相传昔人祷雨于此,有泉涌出,汲而洒之,辄雨,故名。今有石穴无泉。 金泉在石壁山下。其山如金星,泉出其下。 汤泉在池湖都灵山寺东崖之巅。其泉混混而出,气温如汤。 仙泉在大里都仙塘之侧,其泉时盈时涸。(上三泉俱县南。) 蟹眼泉在高滩都。岩上有两石窍如蟹眼状,泉出其中。 藤岭泉在藤岭之下,泉味甘美,长流不竭。 古井在儒学前。(上二井众汲不竭。) 龙井一在玉华洞内,一在宝华洞后岩石上,一在县南兴善都一石穴,大如盘。三井泉味甘美,遇旱不竭。 含云井在县西含云寺之前。

尤溪县
  伏狮山自两髻山南陇逶迤起伏行三十里为贵人峰,峰回突耸而起,状如伏狮,为县之镇山。 双髻山双峰峭拔万仞,如双剑倚于天外,又名双峰山。有堂祀观音。山之巅生异草二种:一如妇人束鬓篦,俗名观音篦,一如蜡烛灌油,可燃以照夜,俗呼观音烛。 小双髻山状如丫髻。 碧鸡山以形似名。(上三山在七都。) 董山在二十都34。上有石室广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