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山俱县西南。) 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 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 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 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 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 茅屿以产茅得名。 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 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 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 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 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 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 漳江在县南八都。 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安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海。 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 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 李澳溪亦名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界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 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溢,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上四溪在八都。) 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 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 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 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县学对峙。峻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 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天瓢灵源”。 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 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照,恍惚如金之紫,故名。 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 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 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石可为砚。 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 曹溪源出表政里。 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 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滩流箭急,多石硿,故名。 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 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界,合众流而下。 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界。(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 三井在县西□□里。以泉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 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 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 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 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 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 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忽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 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 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 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