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作“山势峻拔数千仞”,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作“屹立千尺”,互不相同。
  16 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作“莲花峰”。
  17 乾隆《永春州志 山川》及《德化县志 山川》均作“水画丁,罗簪缨”。《德化县志》谓:“宋元符中,林程捐资凿流,其子扬休登高第,吴达老贺以诗云:水向丁流通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
  18 据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应为“戴云寺”。
  19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20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1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2 据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应为“县令龚时可凿”。
  23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又名罗山”。
  24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在二十九都”。
  25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嘉熙间,邑令郑清子勒‘登科岩’三字于石”。
  26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下有唐留鸿胪卿坟,相传葬时有二鹤来止”。与此不同。
  27 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讷裕亦家于此。”
  28 “虾”字为“岞”字之误。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与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均作“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而此处所言山阳有洞则属于大岞山,不知孰是。
  29 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作“在二十一都”。
卷之八

  地理
    山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 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 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 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一小山而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 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 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西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 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 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 九龙山在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 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音寺。 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 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 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 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问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 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 潜翁岩。隋唐间,有潜翁者修炼于此。 石棋枰。 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 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 谦师岩。僧从谦坎石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 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