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上四山在新安里。) 拱辰山山之绝峰,形如牛角而北拱,故名,俗号牛角山。下有石洞,深不可测,有风从洞中出,人不敢入。旁有石如鼓,方广丈余,其下危而不安,以一指微推之则动,两手尽力推之则不动。又有仙人迹、炼丹灶、石盆,迄今尚在。 龙卧山中有五马石及龙潭,旧传有龙蟠潭中。宋乾道九年,县令刘敦祷雨有感,为立龙堂。淳熙二年,县令范处义刻像祀之。(上二山在方城里。) 小练山在永宾里。五代间,有卢、林二氏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卜居于此;至宋,二族日益繁盛,尝构义斋以教子弟以及旁近之人;淳熙后,登第者相踵,而林乃其倡也。山当要冲,商舶多会于此,人号“小扬州”。后与坛山之民同徙连山居焉。 龙山在方民里。即海口山也。(已上八山俱县东。) 双旌山两峰峭立若旌幢然。 玉融山县之前山也。旧传山峰第二迭,有石莹然如玉,故曰玉融峰。(二山在县西新丰里。) 白屿山在县南江阴里。亦名陈田山。山有鸿休岩,在山之绝顶。岩窦天成,下瞰沧溟,四望无极。昔有僧鸿休栖此,因名。又有鸟窠岩,在鸿休岩之西,累石为之。初鸟窠游杭,巢木杪而居。白居易为守,因往访之,曰:“得无危乎?”答曰:“如公所处则危甚。”诘之,乃曰:“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白以诗赠之。后居此,故以名岩。 小孤山在文兴里。有和靖寒斋祠。 灵石山在清源里。磅礴仅百里,竣拔逾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上有石,久晴,鸣则必雨;久雨,鸣则必晴。山有三峰:曰九迭,其势插天,层级可数;曰留云,云留或经旬不散;曰报雨,久旱欲雨,其峰必有声震响。又有通天石、仙人岩、碧仙洞、戏龙潭。 石竺山在永寿里。山形峭拔,其巅有石巍然,上粘蛤蛎壳。山不甚多竹,惟竹根盘错,当春夏之交,饥者多于此采笋以济,然欲多则不可得,号济贫笋。亦名石竹山。 紫磨峰。 狮子峰。 象玉峰。 补陀岩。2 石室。宋林希逸诗:“苔入荒崖隙,藤枯半壁花。山灵不敢住,分付与僧家。” 仙升坛。按《三山志》:“昔有林玄光于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今有虎岩溪,石上有井,旱不涸,或曰炼丹井。 陈遂诗:“仙乐寂无响,云旗悄不翻。晓烟生石隙,夜雨涨苔痕。” 鹤影石。林泉生诗:“鹤来仙已去,谁料虎能飞;怨入青山骨,千年永不归。” 朝斗石。宋李丑父诗:“身丘魁杓近,月明星露寒,云中几声磬,谁信是人间!”陈遂诗:“片石平如砥,朝真仰太空,星后3琼简露,月落羽衣风。” 双鲤石。林希逸诗:“日炙岂曝腮,雷惊不烧尾;真人上升去,留得琴高鲤。” 棋盘石。 伏虎石。 宝所石。 月灶。 紫云洞。(已上俱在石竺山。) 龟山。 蛇水。 罗汉台。 洗耳泉。林希逸诗:“是非不须闻,好恶不须听,若要心源清,无如耳根净。” 无尽泉。陈遂诗:“高山有泉脉、井口半瓢如,汲之亦不尽,不汲亦无余。(已上俱在紫云洞。) 黄檗山在清远里。以山多产黄檗,故名。林峦重复,为邑之胜。梁江淹尝游此,有诗:“阳岫飞鸾来4,阴溪喷龙泉,禽鸣丹碧上,猿啸清虚间。”上有瀑布泉,下有龙潭泉,垂数十丈,其势甚健,淙崖石为穴,下濬无底。潭口径八、九尺,旧传中有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自下潭移上潭,所历有爪迹。又有佛座峰、香炉峰、吉祥峰、宝峰、钵盂峰、五云峰、罗汉峰、紫微峰、屏障峰、天柱峰、狮子峰、报雨峰。宋陈确诗:“峭拔藏苍龙,烟云昼长锁,天际雨将来,山灵已先报。”山有黄檗寺。寺之西有嵩头陀岩,至今犹有乳香出石罅间。 金翅山在永福里。脉从大义白鹿山东走二十里,矗起高数百丈,即此山也。形如鸟展两翅,故名。 福胜山 翁陂山 田源山(上三山在清远里。已上八山俱县西。) 闻读山在福唐里。旧名小隐岩。唐陈粲读书于此。一日,樵者蹑山麓,忽闻弦诵声,疑为神人,不知其为粲也。后改今名。上有遏云碣、潜公室、讲经台、狮子迹。 何山在井得里。(上二山俱县东南。) 牛田山在灵德里。 草堂山在光贤里。昔尝有隐者筑草堂于此,因名。宋时松径犹存。旁有小瀑布。坛高数十尺。(上二山俱县西南。) 大姨山在县东大海中。每风色晴定,日未出之先,于山上东望,见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乃琉球国也。俗谓望见则三日中必有怒风。其下水深碧色,东流而不返,有浮莎错织水上,舟不容转舵,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莎以行。或海上风暴作,渔船漂泊必至此而后止。人为其国所获,则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间,故此山夜忌举火,虑其国人望之而至也。 南交山亦在大海中。 灵峰上有仙坛,前有不溢泉。 云峰峰之绝顶为白泽岩,有大石巍然不覆,中有石门,大可容数十人。又有双髻峰,峰之顶有仙坛,天然而成,高二丈余,四面如截肪,上平如削,亦有自然石为级道。宋乾道元年,雷劈为二。 鹧鸪峰峰之阴多鹧鸪,故名。(上三峰在县西南安香里。) 仙举岩在新宁里,与永福县接界。山形削拔千仞,其巅有石巍然,险不可登。又有一石穴,泉源不竭,可饮数十人。旁有一石如鼓,扣之即鸣。山与灵石九迭峰对峙。相传尝有仙人隐此,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