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洲田数十顷,成化初,溪流海潮日夕冲决,悉陷于江,可通舟楫。台下旧港,流沙渐拥,潮小则舟胶不可行矣。 大定江。在府城东南永北里。与南台江同派,至此受上下磕诸水,通马头江,其势横亘,望如拖练也。 演江在府城东北。源出山谷,以其沙水平演,故名。 石湖在府城东永北里,受麻潭、吴坑诸水,亦通潮汐,今淤塞渐小矣。 大桥河晋严高筑城日,从今迎仙馆前开水口通澳桥浦,引潮截城而入,横渡虎节门大桥下,西趣舶浦尾。伪闽时,又从西湖凿渠一支,引北面山源清水,沿乐输门城阳为浴马之所,南驰此河,以涤滓秽。 新河从清水堰开河口通澳桥浦,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又西逾利涉门直抵舶浦尾,与大桥河通。咸平中,郡守陈昌舆重浚之,名曰通津渠,州人因号曰新河。 义溪在西集里。一名麻溪。 焦溪在钦仁里。 榕溪在青布。 白鹿溪源出于白鹿山。 苦竹溪在金鳌峰之下。横溪有桥。(上三溪在积善里。已上五溪俱府城南。)桑溪在孝义里之猎岭。旁有桑园,故名。越王无诸尝于此流觞宴会。 善溪旧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相传越王郢时,溪有大鳝,长三丈。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鳝怒,缠以尾,三郎人马俱溺,邑人立庙祐之。淳祐八年,郡守陈垲更今名。详见《祠庙志》中矣。 大坑溪源出青阳。跨溪有石桥,潮大时亦通。 东崎岊溪 浩溪 荷溪地名龙井。近溪有元中训计议郑恺所居。中有跃龙津,碑石刻“跃龙津”三字尚存。 孟溪北有香炉峰,下有马鞍桥。(上五溪在合北里。已上七溪俱府城东。) 直渎浦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海晏门为澳桥浦,又北通东湖,以其直如沟渎,因名。 马面潭在江左里大江之上。 毘济潭在狂牛岭南。深邃莫测,实神龙之湫,祷雨辄应。下有穴通马头江,受诸江之泉,然亦不溢也。成化间,亢旱,乡人车水溉田,水去数尺,见其内大刻“毘济潭”三字。(已上二潭俱府城东。) 三角池在府城东俗里三叉路边。亢旱时,近池之禾,资其灌溉。 内汤井在府城温泉坊。旧有内汤院及温室、振衣亭。 外汤井在汤门外数百步。缭以垣墙,作温室及振衣亭。公府休暇,多盥濯于此,俗呼官汤 温泉在外汤院。味甘而微和,热甚者作硫磺气。旧志云:“人沐浴之,可以荡邪而难老。” 十槽汤在汤门外百步余。 汤泉在府城东崇贤里。数十步辄迸一穴,或出河渠中。味甘而性和,热甚者气如硫磺,能熟蹲鸱。旱潦无增减。宋程师孟诗:“曾看华清旧浴池,此泉何日落天涯?徘徊却想开元事,不见莲花见荔枝。” 苏公井一在嘉荣坊内,一在开元寺前,一在庆城寺前,一在左一坊。石井,俱宋庆历中提刑苏舜元凿。 天台井在瑞圣里。 更门井在永北里上磕。泉味甘冽,诸井莫能及。

侯官县
  乌石山在府城西南隅。唐天宝中,敕改为闽山,与九仙山东西对峙,眉目海上。唐黄滔《万岁寺碑》有云:“公府雄雄,坐龙之腹;九仙、乌石,耸龙之角。”宋蔡襄诗:“低徊倾北斗,突兀起东闽。”国朝杨景衡诗:“邻霄台北道山西,长啸凭高起远思;纵目莫穷登览头,梵官烟草晚离离。”王孜诗:“鸦飞池水涸,僧去石岩空。” 薛老峰。咸通中,侯官令薛逢与神光僧灵观游,创亭其侧,仍倒书“薛老峰”三字。国朝王《登薛老峰》诗:“远屿绿波孤岛外,乱山黄叶白云中。” 坐禅石。在山之东峰。劲直若笋,峙于磐石,微触即动摇。又名降睡石。 天台桥。东峰侧有巨石梁,如天台石桥之状。 仙井。仙人任放炼丹于此。 宿猿洞。昔隐者畜一猿,因以名之。林向诗:“夜色并来三岛月,水光分破五湖秋;荔枝影里安吟榻,红藕香中系钓舟。” 金刚迹。峰顶石上有巨迹。 般若台。今为金粟庵。 初阳顶。阎济美曰:“每旦,群峰犹暝,独此峰太阳先升。”因名。 落景平。即初阳之西。 鸦浴池。古记云:“雷震石坛,成一穴丈余,不知泉脉所出,夕阳群鸦乱浴。”故名。 华严岩。唐嗣圣十八年,有僧持华严于此。一夕,雷雨大震,擘石为巨室,僧遂宴坐其间。李阳冰篆《般若台记》刻于华严岩顶,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记》3、丽水《忘归台铭》世称四绝。 尊胜真堂。知州孟彪、崔幹祠像也。 崔公井。在尊胜堂前。崔幹赏其甘美。 射乌山。一云九日山。 谢公浴堂。凿井引泉为之。 不危亭。在山危巅。 蟠桃坞。 “蟠桃”疑“盘陀”之误。 石像。唐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石上涌出佛像。欧阳詹记。 铜像。王氏用铜六万斤、黄金三百两铸弥勒佛像,方三丈六尺。 向阳峰。山顶突起三字,曰“向阳峰”。 金蟒穴。宿猿洞之东。五代唐天成间,大石穴中有巨蟒,鳞甲如黄金,屈蟠六、七丈。王氏命运土塞之,建大殿以奉佛,今胡卢城是也。(已上俱三十六奇中景,余见《宫室寺观志》。) 鳞次台。在山之东麓。 头陀岩。安文头陀因游南涧寺山,莽蔓中得岩石,侧足而入,有一穴,仅可容身,遂宴坐其间,号头陀岩。山居阛阓,游者络绎。头陀尝磨石崖云:“客至不点茶,相看淡如水;白云深谷中,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