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间,其子履常复募众重修。 郑坂斗门天顺四年,知县潘本愚建。(上二斗门在维新里。) 漳鱼港斗门在南力里。旧已圮塞,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 洋城斗门在谷清里。旧为洋城泄,宋淳熙九年,知军事潘时改创,提举宋藻为记。绍熙二年赵彦励重造。溉田六百一十顷七亩。国朝景泰三年,知府张澜、主簿陈焕恭尽撤旧址,迭石为阶,至闸而止,甃为门二4:南洋斗门,此其最大者;林墩次之,东山又次之。 林墩斗门在连江里。宣德七年,县丞叶叔文命耆老陈彰晦重修。郡人陈中为记。 东山斗门在澄口东山之南。木兰之流,至此已绝。旧为涵泄,至元末,始创为斗门。国朝洪武初,里人林用震得东张澄口之地,堤海之田,后其子因私水利,白其事,复修斗门,增设涵闸,自是高亢之田,均沾木兰之流矣。景泰六年,知府张澜命士民吴时耕董役重修。 水瓣斗门(上二斗门在于兴福里。已上六斗门俱在府城之东南。) 胡芦埭涵 埭子涵 五泮埭涵 珠浪村涵 新庄埭涵 赡齐埭涵 港尾埭涵 新隐大埭涵 涂历埭涵 天与埭涵 礼拜寺埭涵 西塔庄埭涵 九洋埭涵(上十三涵在连江等里,通洋城、林墩、斗门。) 银盏埭涵 开山埭涵 瓜藤埭涵 了天埭涵 慈圣埭涵 屈卯埭涵 东堂下埭涵 草坵埭涵 九泮埭涵 同知埭涵 东堂上埭涵 万安埭涵 鹅脰埭涵 新庄埭涵 廿七泮埭涵(上十五涵在兴福里,通东山斗门。) 国清塘在县东南景德里。唐贞观元年置。塘有三十六股,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顷。宋时阔五十丈,为斗门一,水瓣桥一,沟一,溉田七十顷五十五亩。郡人林大鼐撰《李长者传》云:“木兰陂成,废塘五所,惟留国清塘以备大旱,陂力所不及者。”宋郑耕老《游国清塘》诗:“涌金门外尽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六月国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已上俱南洋水利。) 均惠陂在文赋里西淙瀑布泉之下,旧以木为之,名宦陂。陂之下分为二渠:其一历石门由头以达下皋;其一径趋西埔。岁久陂废,下皋田多而得水反少,西埔田少而得水反多。成化十九年,按察司副使刘乔行部至莆,民以为言,乃命稽其田之顷数,而定其水之分数。然后伐石为陂,而按其所得分数,以通水道,使各归其渠。由是水利始均,更其名曰“均惠”。 永丰塘周回一里,溉田一百顷。宋时阔二十丈,溉田一十一顷六十亩。塘东西各有斗门。宣德六年县丞叶叔文修。 诸泉塘亦名诸小塘,周回三里,溉田四十顷。 历浔塘在东埔,周回四里,溉田一百四十顷。宋时阔二十二丈,沟一,斗门一,溉田一十六顷有奇。(上二塘俱废为田。已上三塘在府城西南南厢,俱唐贞观元年置。) 下黄严埭上下二斗门在府城西南南厢。宋元祐七年方广翁创。国朝正统五年,万寿宫道士陈玉玄、陈瑞云重修。(已上俱府城西南诸处水利。) 延寿陂在府城北常泰里。唐建中间,郡人吴兴筑,溉田二千余顷。《唐书 地理志》云:“溉田四百余顷。”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皆通浦。溪流元出渡塘,赴浦以入于海。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渡塘,遏大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者三,南沟、南沟5北沟广五丈或六丈,并深一丈,折巨沟为股沟五十有九,广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并深口丈,横经直贯,所以蓄水也。即陂之口,别为二派:曰长生港,曰儿戏陂。濒海之地,环为六十泄,所以杀水也。其利几及莆田之半。今郡指李宏所开者为南洋,吴兴所开者为北洋云。国朝永乐五年,府通判董彬重修,改名永利陂。今仍旧名。 儿戏陂在延寿陂上东边。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渡塘溪口别分一派通浦、壅沙为塍,遏水入洋。雨大溪溢自推沙而注于海;水减,顺溪南下,沙复自壅成塍,不劳人力,通塞自如,若儿戏然。今尊贤里田多仰溉于此水。 长生港即延寿陂口中港也。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漏塘上开港通溪,港内深八尺,广五丈,其口深四尺,接溪,以大水为则,务欲开拔溪源时水下海,民田获利,遂号长生港。今东厢、延兴、延寿、仁德、孝义诸里田,多仰溉于此水。初尊贤里人以儿戏陂地势稍高,水之入为难,乃私为斗门于长生港,而塞其水,使专注儿戏陂。成化十二年,东厢耆民方叔进、林良弼、方汝清、郑璧辉、郑永宁等,白其状于分巡佥事陈轻,乃檄指挥佥事丁远往区划之。因计其田之顷数,而定其水之分数;大约以长生港应得十之八、九,儿戏陂应得十之一、二。遂定议:复决长生港,而置闸于其陂。每启一昼夜,泄水以溉诸里田,而复闭一昼夜,蓄水注儿戏陂。仍于二水各命里耆一人司其启闭,复于他里之无与此利者一人以总督之。成化十二年,福宁道处分按验,今刻石于龙陂庙。 南大沟一,通小沟二十有一自黄臂桥西至琵琶槽,远及章鱼头。 茆洋段沟二林埭沟灌本埭田;斗门西沟灌西田。 芦浦塘沟二东芦沟灌本埭田,乌龟头沟灌芦浦与濠塘田。 新塘沟二横塘圳口沟,灌第二桥田,并叶塘田;猿臂沟灌第一桥田。 叶塘沟四小沟灌林塘洋田,南分沟灌章鱼头田,潘埭沟,第三段沟,各灌本沟田。 南箕段沟二中头沟灌王塘洋田,西腰沟灌南箕洋田。 西段沟二湖中沟、小林塘头沟各灌本沟田。 琵琶槽段沟四黄官塘沟、李落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