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行一十五里,一派入于枫亭溪下,曰太平港,一派入于双溪,曰双溪港。

福宁州
本州
  海在州城东南。 潮汐按《三山志》,入州境凡五派:一派自松山港口而入,一派自鸟崎港口而入,一派自敛港口而入,一派自怯港口而入,一派自沙埕港口而入。州境大桥斗门、饭溪、杨门潭、圆塘、桐山诸处皆通潮。

宁德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五派:一派自南桥而入,一派自跨教桥而入,一派自蓝田桥而入,一派自东墙渡而入,一派自铜镜渡而入。

福安县
  海在县南。 潮汐自县南官井洋、古镇门而入县境。甘棠港、黄崎岭、白沙镇、廉村、化蛟桥诸处皆通潮,又旁入诸港澳。
  校 注
  1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亦作鸣峰山”。
  2 “拖露”疑为“挹露”之误。
  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唐妙应禅师”。
  4 重刊宋本《仙溪邑志 山川》作“数十人”。
  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大官陂”。
  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仙溪邑志 山川》作“数里”。
  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谓系“覆鼎山”之讹,《闽书 方域志》亦作“覆鼎山”。
  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南湖岩”。
  9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烽山”。
  10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燕峰”;《闽书 方域志》作“燕峰岩”,并云:“岩有石窟,燕冬蛰焉。”
  11 《闽书 方域志》谓为“啄木”之误。
  12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山水娟秀”。
  1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雷喧”。
  1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仙溪邑志 山川》均作“大柘山”,《府志》并云:“以山多柘木得名。”
  1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吴氏”。
  1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仙溪邑志 山川》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紫幕山”。
  17 应为“上二山”之误。
  18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鸣山岩”。
  19 《仙溪邑志》作“平坡”。
  20 《仙溪邑志 山川》作“梦赏岩”。
  21 《仙溪邑志 山川》作“藏春坞”。
  22 《仙溪邑志 山川》作“石牌岭”。
  23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数尺”。
  24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陈光义”。
  25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又五里”
  26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凫峰”。
  27 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白浮溪”,此误
  28 《仙溪邑志 山川》作“皂洋”。
  29 应为“一在永兴里”。
  30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飞来峰”。
  31 应作“龙榜山”。
  32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玉牛峰”。
  33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梅陂”。
  34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浮瀛山”。
  3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及《闽书 方域志》均作“嵛山”。
  36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及民国《霞浦县志 山川》均作“形体皆具”。
  37 《闽书 方域志》作“下有飞仙石”。
  38 《闽书 方域志》作“石臼”。
  39 有关志书用语互殊,据文意寻绎,似阙“居人”二字。
  40 《闽书 方域志》作“才山”。
  41 据《闽书 方域志》,《力牧录》上缺一字,据文理似是“按”字。
  42 据《闽书 方域志》全句为“尧时有老母家路傍,练蓝为业”。
  43 两句应为“乘九色龙而仙去,因呼为太母山”。
  44 《闽书 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均作“童子”。
  4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必有蟛蜞见”。
  46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旃檀林”。
  47 据《闽书 方域志》为“闽浙”。
  48 《闽书 方域志》作“杨宪武”。
  49 《闽书 方域志》及民国《霞浦县志 山川》均作“有巨人迹”。
  50 《闽书 方域志》作“东抵五里台”。
  51 《闽书 方域志》作“石笼”。
  52 《闽书 方域志》作“水涸”。
  53 《闽书 方域志》作“少府龙潭”。
  54 《闽书 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均作“梨溪潭”。
  55 乾隆《福宁府志 地理》作“西港井”。
  56 据《闽书 方域志》,“查”为“杳”之误。
  57 《闽书 方域志》作“穹窿洞”。
  58 《闽书 方域志》作“姚溪尾”。
  59 《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