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叶仙山相传闻昔有叶姓者,修炼于此。 福源山(上二山在十八都穆洋。) 牛山在三十六都。山石巉岩,上有牛迹,因名。(已上六山俱县西。) 狮子峰在七都蒲家山。峰峦峭峻,岩穴幽邃,其上时有烟雾冥濛。 天池峰在十三都。山巅有池,泉水清泚,虽大旱不竭。主簿徐元德诗:“地灵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满池。” 紫藤峰在二十六都。峰峦峭耸,紫翠参错,亦邑之胜处也。 莲花峰在三十五都。 文笔峰在三十四都。端重秀丽,尖如卓笔。 天柱峰在三十六都。有巨石端方而高,势若擎天之柱,因名。(上四峰俱县南。) 龙首峰下有凤渚。 揭旗峰与龙首峰对峙(上二峰在县东二都。) 奏儒峰太宰余泽生于此,后人因以名山。考之《科名志》无余泽名,或疑为余深,然深罗源人,岂初生于此,而其后迁居罗源也欤? 凤翔峰三峰高耸如凤舞然。(上二峰在县西十八都。) 更漏岩在八都。两峰屹立,有瀑布泉沿崖而下百余丈,远闻其声如更漏然。俗呼百丈漈。 虎口岩以形似名。 白公岩在载首山下,有石室广数丈,俗传灵泽夫人洞,乡人多于此祷雨泽。(上二岩在十都。已上四岩俱县北。) 宝生岩在二十一都。旁有三石岩,石形如笏,面有红晕一抹,俗以为仙书,其文奇古,人莫能识。 柳屯岩在二十五都。相传尝有异人乘牛至此,牛迹印石上,至今犹存焉。 百辟岩在二十九都。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旁有龙。 韫秀岩在三十一都,五峰之旁。岩前有石甚平坦。(以上四岩俱县南。) 狮子岩里人缪梦攸尝赋诗曰:“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擞;若问破天荒,还吾霹雳手。”后梦攸擢巍科,岩有响震。按《科名志》缪姓无名梦攸者,惟乾道五年武举有名梦攸者,乃黄姓也,而此岩在县之黄坂,疑作黄梦攸为是。 普照岩上有观音阁,名曰“普照”,因以名岩。(上二岩在县西十八都。) 金鸡岩在县东北二十四都西峰寺右。相传尝有金鸡出入岩中,故名。 横障岩在十三都。壁立苍翠,如画障然。岩之半有石龛,下有石潭。 金刚岩在三十四都。石室巉岩,顶有蛎壳,山下分歧如展旗之形。 白气岩在三十五都。常有气冒其顶,邑人望之以卜阴晴。(以上三岩俱县东南。) 积善岩在县西南二十都。湖山绝顶,石洞幽险,上有朱元璋题名石刻。岩之半,石上有仙掌迹痕,其石扣之有声。 岩湖障在县北五都。高二、三十仞,阔六、七十仞,其平如掌。可容数百人。半岩有穴,可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 铁仙障在县西北十三都。三峰峙秀,石林阴森,俗传旧有仙人舍于其上。宋郑南诗:“瘦节扶我云中去,有怀欲共山灵语。南阳催起卧龙人,早为苍生作霖雨。” 北岭在县北五都。 闽川岭在二十八都。 双岩岭在三十四都。宋建炎间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尝屯兵于此。(上二岭俱县南。) 栖云岭在十五都。正统间,邑人李伯达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景泰五年,郑景修重建。 枣岭 福岭 急堠岭 牛岭(上四岭在十八都。已上五岭俱县西。) 道者岭在三十五都。 飞霞岭在三十六都。(已上二岭俱县东南。) 洪三娘洞在县东二十五都,俗传洪三娘显灵于此。 王母洞在县西二十一都龙首峰之后。相传尝有仙修炼于此,洞中时闻鼓乐之音。 松源洞在二十二都。 马仙洞在二十四都。俗传有仙自武夷山来,留迹于此,常有云气出洞中。(上二洞俱县东南。) 沙洲在二十都。旁有望京桥。 兴庆洲在二十五都。夹两溪之中,有良园数顷。(上二洲俱县南。) 龟湖在县治西一都,旧学宫之泮池也。元至大丙午元旦,水忽应潮盈缩,湖中巨鱼咸见而跃,邑之举子皆以为化龙之祥,竟为文祭之。孚斋张常立石以记。考之元史,前丙午大德十年,后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也,今县志以为至大,盖误。 苏江在三十一都。宋大观末杨秕寇发61,欲劫江东,请于江之神不许,中夜强进,民逆涛击之而止。建炎间叶侬之乱,渡江亦然。通判刘詧尝为文祭之。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中有六屿,故名。(上二江俱县南。) 洗心台在县北东溪中,盘石屹立,方围数十仞,平坦如掌。宋有林氏兄弟争田,乡人劝之遂感悟,置酒石上,相与欢洽如初,因命工镌石曰“洗心台”,志悔过也。 东溪源出温州平阳,西流下白石溪,合流至洞口入于海。 廉溪在二十二都。源出政和县牛岭白石尖,下穆洋,合流至廉首入于海。唐薛令之归隐溪上,后人因以名溪。失名氏诗:“不是先生清节在,此溪何以得廉名。” 秦溪在县治东二十二都。源出福宁州钟龙井,派流至此,以达于大江。 大梅溪在县东南二十五都。源出杉洋,北接大溪,南达于海。 甘棠港在县南三十四都。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观察使王审知祷于海灵,一夕震雷,暴雨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其港之神为显应侯。 沙潭在县北六都。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有蛟潜焉。每风雨雷电,则飞跃于潭中。 庙山潭在县南二十都。尝有渔人见潭中石洞砑然,疑神物所居也。 栖云潭在县西一都。广百余丈,深二十余丈,长不可计。潭中有一巨鼋,屡现灵怪。或亢旱,鼋辄浚潭,有木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