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传写之误。然考其源流,亦不合也。《光泽志》云,岂即西溪之源,特因时变更而易其名欤? 县境诸滩泉山滩。在一都。 乌马滩。在五都王塘。 吴公滩。在二十八都。 大孔滩。在二十七都危家渡下。 曲赛滩。在三十三都,又曰铁炉。 小湖操滩。在二十一都。 大湖操滩。与小湖操相连,水石冲急,舟人病焉。 褊孔滩。在十四都。 高坊滩。在十五都。(上九滩在府城东。) 麻仓滩。在四十九都。狮子滩。在五十一都。 蒙洲滩。在五十三都。 一郎滩。一名“陈家”,在钓鱼台下。(上四滩俱府城西。) 磨车滩。在府城东北。又名“大石”,与石鼓相对。 白垣漈在府城南三十一都天平岩左。凡三崖,飞泉如练。崖下石冲激成穴。 芹光漈上有田数顷,居民十数家。 危家漈(上二漈在六都。) 天乐漈在天乐山顶。 余分漈在平洒墟。(上二漈俱产纸。) 白水漈在十五都。 上官漈在二十五都。 三漈在二十九都。 伽蓝漈在二十都。上有燕子崖。(已上八漈都在府城东。) 龙湖漈在府城西北五十都。 九龙池在玄妙观内。相传唐贞观间有九龙见于此。 秀水池在县学内。旧志谓“自西南引樵水纡曲而入。”今故道湮塞,池底自有泉,四时不涸。 水南泉在水南庙右。 瀑布泉在十五都。泉自山岩喷激,直下数十丈。(上二泉俱府城东。) 吴泉在熙春、西塔两山间。唐未,僧大沩驻锡于此,有泉涌出,又名“大伪泉”25,味甚甘。 龙湖泉在四十九都。世传龙爪石成穴,涌泉一泓,溉田十余顷。(上二泉俱府城西。) 府堂井在府堂阶西南。 铁阑井在东南大街。其泉清冽不竭。井口铸铁为阑。 仙源井在县治前。相传宋熙宁间,有徐熙春者居此。遇武夷道人,后仙去,井因以名。熙春诗云:“天钟秀气魁文陛,地涌仙源接武夷。” 乌龙井在东隅乌龙巷。相传元皇庆初旱,郡守祷雨,井有乌龙升天,大雨七日,因名。 四孔井在东北隅。石盖为四孔以汲。 古井在三十三都和平市东溪之源。水本甘,俗误呼“古”为“苦”,故又名“苦井”。宋上官均诗:“澄寂应无暗浪翻,何年穿破碧云痕?谁人为引千寻绠,三伏炎蒸洒渴烦。”市又有张家井。
  校 注
  1 民国《沙县志 山川》作“陈”;又谓将军山“俗呼牛押山”。
  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龙山”。
  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洛阳里”。按一都至十都宋时属洛阳、感义二里。
  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西七十里”。
  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其泉汹涌”。
  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道光《沙县志 山川》均作“丈余”。
  7 光绪《顺昌县志 疆域》作“娄杉都”。
  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近交槎村”。
  9 “蠹”字为“橐”之误,下尚漏一“”字。全句应为“又有,亦音蜚。橐,鸟名”(见《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
  10 嘉靖《延安府志 地理》作“弯环如磨旋”。
  1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北十五里”。
  1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一名麟峰”。
  1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由石梁行过”。“仔”应为“行”之误。
  14 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作“仅容二人俯首而入”。“闯”应为“俯”之误。
  1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作“溪水冲激”。
  16 同治《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称“源凡四派”。
  1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发口溪”。“固”字疑衍。
  1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民国《永安县志 山川》均以“阳龙”为“伤龙”,“锤峰”为“缒峰”;县志又以“三悮龙”为“三悟龙”,“下长龙”为“不长龙”。
  19 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叶寮山”。
  20 嘉靖《邵武府志 地理》作“白鹿”。
  21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湖鱼山”。
  22 亦称樵水。
  23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谢坊溪”。
  24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桐木关”。
  25 咸丰《邵武县志 疆域》作“大沩泉”。

卷之十一

  地理
    山川
      邵武府

泰宁县
  钟石山在福兴下保。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上有泉及鹅髻石。 南石山在将溪下保。石皆南向。(上二山俱县北。) 鼓楼山在县南水南保。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状若楼阁。 应声山在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圆谷空,呼则声应。 凉伞山在龙湖东保。高数丈,顶平,四面赤石峭壁,层层圆转,黑溜间下,状如凉伞。(上二山俱县东。) 炉峰山1在县治西五十步。圆峙如香炉,为邑之胜。 虎头山在梅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