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等郡粟米,以供其乏,出纳支放,源源不绝。脱有红朽,骄兵悍卒,嚣然不靖,其谓之何,予尝刻石于仓,曰:‘天庾常丰,言备之不可不多也。’又曰:‘国计民天,言筹之不可不早也,’后之观者可以顾名而思义矣。抑予闻之,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故贱则增价而籴,贵则减价而粜,号为常平。我皇上慎重仓储,存七粜三,悬之令甲,所谓法良而意美也。闽省近年以来艰于出粜,陈陈相因,蚀蠧堪虞。若云吏胥为奸,不且因噎而废食乎?量其丰凶、权其多寡而出入之,定其经制、严其程限而稽核之,无累于官,有益于民,亦在持筹者之善计而已。工始于乾隆辛巳冬,毕于壬午夏,经年而始成,共费帑金二千八百有奇。经其事者,本府通判郎昭、闽、侯两县李浚原、宋应麟也。例得备书。嘉庆间,因督粮厅国初置常丰仓大使一员,后裁。雍正十一年,将兴化府仓大使移设。不堪旗丁侮辱,改归福建督粮道支放。每月初三日放城内旗丁粮米,初四日放洋屿旗丁粮米。同治年间闽浙总督左宗棠增建大廒一十一座,又增建小廒六座。光绪七年,由善后局司道修建仓廒六座,并将前闽浙总督左宗棠所建六座小廒重修,统共大小仓廒三十八座,内粮道仓六座,又嘉庆间借府仓三座,统计道仓九座,其余二十九廒均名“增广义仓”,即府仓也。先时社仓亦在常丰仓内,仅贮谷百余石。道光间通省绅富捐资,另建义仓于庆城铺忠懿王庙之左。闽县、侯官县常平仓不知何时均已移归本署。按:《闽书》常丰仓条下载预备仓。宋有常平仓、义仓,常平之权总于监司,而敛散于郡。义仓隶提举,常平司之,掌于通判司法,县以命丞。皇朝初命天下郡县设预备仓于府治于村落,或劝分或和籴,丰敛凶散,有司掌出纳,宪臣提纲领,各设大户守视,虽非常平、义仓之旧,实其遗意也。其后,劝分和籴之法罢止,以赃罚谷充之。国朝顺治十一年诏:“各府、州、县常平仓及义仓、社仓积贮备荒,责成该道员稽查旧积、料理新储,每年二次造册报部。察积谷多寡,分别议奏,以定功罪。”自后法制递详。凡新旧交代、存七粜三及奖励捐输诸例,载于《大清会典》。雍正以来,常平亏空之处分益严。
    方 井
  在闽山,下广上隘,俗呼“丰井”,大旱不涸。《八闽通志》:“甘液坊,地名方井,北通文儒坊巷”。按《三山志》:“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或又指后街东民居内、予所题者为苏公井,大旱俱不涸。”“方”、“丰”,闽音略同,故误“方”为“丰”。今闽山北有曲巷,俗呼“丰井营”,即以此井得名。三十年前,方井在后街曲巷中,五家共汲。后宅统归一姓,井始拦入。光绪七年,邑人郭柏苍篆书镌“古丰井”见《石刻》。三字。郭柏苍《方井铭》:“山下出泉,日润百室。正气孤行,灵脉无窒。瀼瀼承露,溋溋吞日。廓其有容,满而不溢。守口虚中,韬光闭密。有美内涵,其泽广出。凿者何劳,汲者何逸。行潦不溷,淘之无术。潜龙欲居,旱魃所疾。震动离明,(俗呼丰井)终古如一。”
    织染局
  在治平瑜珈教寺东。《闽书》:织染局在府西南治平寺东。旧为提督市舶公署,洪武八年建于府治东南光泽坊内,成化十六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遂以此为织染局。光泽坊即今仙塔街,详《两贤祠》条下。
    圆天石
  在邻霄台后,楷书镌“圆天石”见《石刻》。三字。
    双鲤石
  在邻霄台北,石面篆“双鲤”。
    尼帽石
  在霸石右。俗呼尼姑帽,以形名。
    三眼井
  在今二十一炮台。大旱不涸,俗呼“山边井”。泉脉甘美,次于老鸦壑。
    四眼碍井
  在山麓今怀德坊。井底皆潭石,先时以碍砌井,层累如甑,每甑开两窍,下广上狭。光绪七年,苍得闽山保福寺大殿地,穿漾月池,见古碍井,形圆如甑,每甑两孔。后以淘者不可蹑足,溺者不可拯救,改用石砌。今人误呼为“孩儿井”。
    双眼井
  在天王岭今上殿井衕。
    天王庙井
  在今上殿。
    穿山井
  在穿山境,居民筑墙跨于井上。
    大营井
  在大营宋邵子祠前。
    白水井
  在山之阴,因水白,故名。左右汲数百家。
    墡泉井
  在山之西,旁楷书镌“墡泉井”见《石刻》三字。
    老鸦壑
  在山上。泉之甘美甲于城中。
    土地壑
  在山之阴,前有“土地庙”,因名。先时天后宫戏台迫于殿前,西商累欲改造,乡人以有关土地庙风水为辞。道光间各商为修土地庙,遂将戏台移建天后之对墙。自是以后,土地庙废坏,皆西商代修。光绪八年建天后宫,又复重建土地庙。
    舍人壑
  在山之阴,以近“舍人楼下”,故名。
    沁洌泉
  在山之阴,今呼其地为“蒙泉山馆”。隶书镌“沁洌泉”见《石刻》。三字,并蒙泉地入二隐堂。
    浣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