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承金字牌报淮西虏(改作敌)势甚盛令退军备江。
淮南路转运副使杨抗遁走至江阴军。
遗史曰:杨抗字抑之贪沓诡激之人也。敢大言喜轻易谈兵聚民作水寨自期必成大功以胡深为都统领抗随刘军於淮阴见清河口与金人相持抗言欲自守水寨。且催督钱粮应副大军遂弃其军而去。
遁走渡江止於江阴军。
十五日甲寅刘发兵渡淮与金人战。
刘屡遣兵或三二百或五百渡淮与金人战金人退却官军得小胜而回不发船渡既金人悉众来战亦不遣援兵节次战殁者千馀人至是。又发千人往皆持刀斧渡淮北与金人鏖战或进或却以退无归路死者十七八。
金人寇(改作攻)襄阳府樊城。
吴拱新交鄂州都统制职事乃戍於襄阳府襄阳望拱至及拱到襄阳无战守具乃欲退入万山山寨或襄阳失守则入川而诸讠匈讠匈不定朝廷令拱遣兵防护武昌一带津渡拱闻命即引兵回鄂已退军矣。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闻之驰书责拱俾亟回襄阳而自发鄂之馀兵悉战舰张声势进戍黄州拱复还襄阳悔綦得还武昌常褊躁不自安憩泊犹未定是日金人数百骑忽至樊城欲夺浮桥径至城下方系浮桥未毕金人不得渡拱乃登城渐出御之安抚使郝方见客罢入宅堂矣。有虞候者登其堂厉声呼曰:番(改作金)人已到城下安抚。且出来闻之遂登城转运判官姚劭亦登城时城中诸军攒队伍者已甚喧不可整。又士庶左驰於市者如沸羹相次渐出兵渡江至樊城下与金人相遇金人少却官兵稍进金人三却至竹林下铁骑突出官兵遂败死者无数是时拱在樊城而金人亦退士庶惊惶者方息是役也。以大获胜捷闻军中谓之樊城功赏统制官张平在襄阳未尝出城亦以奇功就武功大夫上转中卫大夫。
樊城守将翟贵王进战没统制张训通杀获相当。
吴拱守襄阳除招讨使兼鄂州都统制左军统制郝帅襄阳代吴拱兵荆南都统制李道运代姚劭(缺)虏(改作金)帅刘萼部领番汉兵号一十五五万来攻荆襄先取光化十月十四日夜牛首镇庄家诣襄阳报见二三渠帅其二者柿黄其一著白领兵来镇中王总管宣屯后西门外三人来报者缒索登城传报招讨招讨疑其尚留光化不设备交日虏(改作金)骑三千攻樊城仍夺樊城浮桥自讲好後樊城不修筑多摧缺浮桥未成先是戍樊城者一二百人副将翟贵部将王进统之以护浮桥统制张训通领百骑巡绰虏(改作金)骑忽至自邓州路来至长店与张训通骑兵遇虏金)骑忽至自邓州路来至长店与张训通骑兵遇虏(改作金)焚长店合战另遣兵取樊城直抵浮桥翟贵王。
进领兵出战我师败二将没士座半掩入江中吴招讨以四船渡师风甚不能到岸至晚虏(改作金)骑退张训通骑卒杀获相当。
十六日乙卯刘自淮阴退军。
刘既承金字牌令退军备江。又闻淮西王权之军弃庐州文移不通。且金人在淮西相持其势益盛壬子发传宣抚问中使回乙卯会诸军自楚州宝应退军淮甸之民初恃以安及闻退绵仓卒流离於道路单马杂行於其闲乃谕之曰:我刘制置也。百姓当无虑不用惊忧民至愚。又以为然遂徐徐其行故死於路者十六七。
劝谕富民助军。
户部关於太睹国家多事军旅方兴主上既出内帑以赏军辅臣。又徉大赐以节费经常有限用度浩瀚凡在臣民孰不兴念在昔人所谓智者献谋勇者效力今是时也。唯是富人巨室久擅高赀,岂不能怀忠抱义。若卜式有助国家得傥朝廷有以激昂则用度可以无乏欲望朝廷明降指挥。若有肯损家赀以自献者州县受纳随便犒军以其数上闻朝廷当因其多寡而等第推恩则上无横敛之名下有效忠之实公私皆便似为可用。若曰:找手坐视漠然无意其亦何颜必有议之者矣。奉圣旨令户部行下诸路州县出榜晓谕如首先献纳人保明取旨优异推恩。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二百三十四校勘记。
统押甲军五千馀众(脱甲军二字) 今经两月(今经误作经今)吴遣统领官刘汜等领兵掩杀贼众退走入城寻分布官兵自九月二十五日申时攻打至二更以来打破秦州除抚存军民外捉贼兵活人金人萧安抚高同知千户明威将军乞求闹将官奉集我尉宝登金人大郎君仁郎君防判官李旺信王主簿赵通事李准提刘天使及捉到贼兵活人斫到首级夺到战马器甲颇多莫知其数(脱吴至此一百二十九字下乃接吴报至云:云:) 朝廷以金人昔岁常自光黄扌寿武昌渡大江扰江西遂令拱遣兵防护武昌一带津渡(脱以金人至遂字共十九字此段应另行误连上条)。
●卷二百三十五
炎兴下帙一百三十五。
起绍兴三十年十月十七日丙辰,尽其日。
十七日丙辰金人入庐州以康定山知(庐州)纥石烈(改作赫舍哩)同知庐州驻泊兵马都监杨椿会兵入城杀康定山走纥石烈(改作赫舍哩)复庐州。
合肥野叟杨庐州忠节录曰:公姓杨名椿字德元大梁人沉勇有谋略擢自大工班行门蒙恩擢修武郎特添差庐州驻泊兵马都监辛巳冬十月虏(改作金)主亲拥众酋(删此字)犯(改作攻)庐州在城官吏望风争遁时建康都统制王权屯庐州先领本军弃城而走公同本州兵马都监骞福在城往来巡逻安抚龚涛请公并骞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