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我于是双臂平持木棒,也对钟上叩了三下,可是钟音不强,那因为我的手不得劲儿,用不上力的缘故。
殿后是藏经殿,殿的正座,供了白玉雕琢的卧佛,它们形体洁白,线条柔和,雕刻是十分精美。
殿正中屋顶悬额上题《御颁藏经》四字。殿中现存《华严纂经》全部的木板,二千四百二十五块,均保存完好。
涌泉寺过去以所藏珍贵佛经著称于世,著名的有将经文写在菩提叶上的贝叶经,还有一部血写的《金刚经》。这天参观时,法师展视了一部血写卷给我们拜观。……现在殿内仍藏有明清各代经书四万册。
过去寺中还存有一瓶舍利子,称作镇寺之宝,匆忙中竟也忘记问起了。
走出藏经殿,后面便是法堂,这是旧日传法受戒之所。现在它已改作寺中古文物保藏处,平时不对外开放,此日却特别招待我们参观。
原堂日中的题匾,仍旧悬在堂中屋顶,正中题的是:“莲界重辉”右边题的是:“法界尊严”左边题的是:“宝洛庄严”。
殿顶天花板是五彩雕绘,绘了善才童子五十参的故事。
随后我们经方丈堂步入一个小庭院,那里有三株(两雌一雄)千年以上的古铁树,树心壮大,高有八九尺,世人每形容事之难成为“铁树开花”但这三株铁树却年年开花!参观时浅白色的花正在开着,看来貌不惊人,不知竟何以享此盛名。
我们参观殿宇完毕后,在回明月楼途中,经过香积厨——寺中大厨房,房宇高大,房内可以煮千人饭食的大铁锅就有几个,在右手边的大灶头下,有一块近人叶恭绰书写的碑刻,竟拿来修成灶壁。
中午,我们在明月楼用膳,管理处以斋宴款待。涌泉寺的素席斋菜,过去是颇为有名的,制料不外豆类,豆腐、笋、蘑菇、栗、果之类,但制成的素菜却多种多样,品式都能别出心栽,创出专名而各具风味,现将当日午饭的菜谱全抄录于下,以供读者异日赴涌泉寺用素食时的参考。
鼓山管理处素食菜谱
首度:六大盘:
加喱炒虾仁、白汁如意笋、炸桔烈枇杷,重卤脍花生、油烧小春卷,炸溜金枣丸
三大件:
白梅银针翅,脍花川发菜。虫寸甫酿肚,
二度:六小盘:
生炒素排骨,干烧麻苏仔、奶油萝葡珠、南煎金钱菰、酿芥菜胆心、干炸苏包蛎,
三大件:
高汤豆腐丸、当归烧鸡腿、五丝炸线面,
尾度:豆沙八果飰、即位龙眼汤
这份菜单是用打字机印在粉红的笺纸上,古香古色,大方典雅,每个宾客前摆了一张,以便食者所进的素菜为何名,我保留了一张,作为纪念。
灵源洞与喝水岩
……寺东墙外有植物园,其温室所养植的仙人掌,仙人球就有上千种。出东门行约一里许,便是灵源洞。沿路道侧石壁上陆续出现了宋以来各代名人题刻。有的署名,署年时,有的则没有。像“灵源洞”三字,下有“咸丰”辛酉中的纪年。“上善若水”下有“古越顾凤熊题”的署名。“凤池山”后题“道光辛卯岁”。“灵泉法雨”下面就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遍观石刻之中,出于好古的心理,笔者特别注意那些年代较早的石刻。这里面应当(一记)是北宋时代的三题刻,最早的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丙戍的四题名石刻。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漠,庆历丙戍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其次是仁宗嘉祐六年(1016年)辛丑的六人题名石刻:
官方子容,观察椎宦赵瑾,节度推官赵咨,节度推官通判钱昉,权签判宋球东,憩灵源洞。知福州燕题。同宾僚游鼓山,登大顶峰,嘉祐辛日岁七月十八日。
再次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已未的三人题名石刻
莘老、德孺、景述、元丰已未
岁季秋戊子日同游。
莘老、刘挚的号,德孺,范纯粹乃范仲淹的第四子,景述则不知为何人。在去喝水岩的道上,还有北宋蔡襄(字君谟)的字刻“忘归石”。从此稍北而行,就到了喝水岩。喝水岩是游鼓山必到之处,因为故事传说动人,尤为招引游人。据说五代后梁开平中(907~909年)圣僧国师神晏在此诵经。由于讨厌泉水声的的喧轰,在他一声有力的喝止下,于是山泉的流水为之改道,涧水也因之干涸,因有此名。
还另有一说法,清代曾官福州道的洪若皋(字虞鄰、浙江临海人,顺治乙未进士,著有《南沙文集》)的《游鼓山记》说:
灵源洞稍北为喝水岩,相传石龛中有异僧入定,厌其嘈聒,喝水右转,故名。
总之,喝水岩的故事传说如此之奇,我所到达喝水岩的地方,只见幽暗峭壁间题刻殆遍,岩下深涧,落叶填塞,确是不见有水。
灵源洞下,经石级到达一条深约丈许的石涧,涧上有天然的石桥,立桥上朝西面桥下石壁望去,就看了朱熹手写石刻的一个巨大“寿”字,高二丈四尺,宽约一丈。
灵源洞北靠山处,有一座小楼三楹,楼上列有茶桌,椅凳。女招待员烹以名茶,遂小坐休息。
下楼沿石级而行,又见一所殿堂,有女招待员用小水车汲水烹茶出售,有十多游人在盛了泉水的碗面上观察泉水的水质。
在殿外的平台上,见游人仍络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