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420-易氏族谱---第36页

增,忘命杀出,顿伤数敌,一军曹奉手枪击公,公跃步一刀,断其手指,手枪坠地,公乘势补上一刀,将军曹杀死。余敌数十人围着易公乱刀齐剌,顿时鲜血如注,高呼,“打倒日本强盗。”余音未落,即壮烈牺牲,敌人遭此伤亡,兽性大作,克将公之遗体削成数块弃于庭前而去。
公单刀勇战群魔,手刃数寇,伤十几人,村人哀感不已,将其忠骸缝合入棺,安厝于边山
之丘,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国民文革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田汉与六十九师李团长、九十五师陈参谋等来营田视察,闻公英勇杀敌事,十分感动,在公墓前默哀致敬,并抚恤其遗属,将这种为民族而壮烈牺牲特报上峰,给与褒扬。
裔孙辉杰摘录于场志
附悼十七世祖易公玉桃老人联
碧血染田园,杀敌驱倭,舍身救国。
精神垂史册,光宗耀祖,育后兴邦。
身临险境,面对强倭,卫国建奇勋,伏虎屠龙寒敌胆;
气壮山河,功昭日月,捐躯凝碧血,舍身忘死雪民仇。
十八世祖易荷锄
荷锄公又名鹤雏,一八七三年出生十营田小边山,一八九五年考入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学习,后被保送去日本弘文争校学日语,继转入东京士兵学校学习军事,毕业成绩名列前茅。日明治天皇曾召见,毕业后回国,当达式汉,两湖总督张之洞热情欢迎,委令易公为标统,建立新军,他治军从严,能以身作则,用人唯贤,很有建树。 . .
易公率部驻防冀东,但对腐败的清廷政治不满,主张变革维新,暗与革命的同盟会联系作为起义内应,被清总督瑞澄察觉,为避其锋芒,暂时隐匿,未能在辛亥革命前赶至武昌,叁加起义,但通电响应共和,拥护孙中山兢选大元帅。
南北议和,袁世凯笼络人心,欲重用易公,公观其卖国行径,按不接命,袁甚妒嫉,为避难由北京取道上海,于一九二一年冬再次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一九一二年学成回国,袁失败,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委任易公要职,多次都被拒绝,意在国家不统一,决不为军阀利用,毅然归隐老家课教子孙,怡然桑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聘任易公为省文丈仿馆员。一九五四年疾逝,享年八十一岁。、
侄孙辉杰摘录
伯僧公事略
伯僧公乃清朝光绪甲午科御定之举人,曾任耒阳县教谕,廉明治学,桃李满三湘,为一代宗师,业绩斐然。
鼎峙公有五男,伯僧公排行二,年青求学时代,兄弟共读一堂,穆穆相依,策励前程,研读中除伯僧公外,都天资聪颖,下笔千言,唯伯僧公为人厚道,虚怀若谷,严谨求实,以呆乌先飞为起步,孜孜不倦,立志不谕,经初试皆被录取,为庠生,伯僧公更加奋读自强,再试,公超列为举人,三试为秀才,余下虽才华横溢,错失良机,终难如意,可见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诚然驭马十驾。功在不舍。
伯僧公族之厚道人也,素以礼让为先,生活中不论老幼贫富均平等相待,且能舍己助人,每逢灾年恶岁开仓放赈,陈年后或还本或纯以救济:年年如是,公之家廪实成为当地义仓,与彼临下了深厚感情、还常教育子侄:“一夫不耕会受饥,一女不织会受寒,勤劳为齐家之本、为富也要仁慈、储粮济人睦友安邦、使穷人有力归农、游食也安其本”。是故,公之彼临横垅大垅,男女老少无不啤公之仗义疏财,积德爱民,也感化奢侈之俗,盗窃之风日残,净化了地方治安,维护了公德。
伯僧公晚年定居大垅傅家屋场,生活上俭节节约,粗茶淡饭,然胸怀坦荡,精神焕发,潜心研究儒学。吟诗联封自娱,著有大批诗对文稿,不幸焚于抗战。常自诩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研读之余特别关心农事,如公留有五言律诗:
天雨在复晴,睛空碧当明,风吹阳和散,无多暴恕生,日添庭鸭喜,春助野鸭鸣,北灌郊源足,林舒树木荣,农皆忙下种,甚派鸟催耕。
从此留诗,揭示了宫之晚年热爱乡土,关心农事之真谛。
公晚年特别注意教育子孙,尤可赞者视男女孙群十四人为一律平等,建造学堂,重金聘请老师,亲自批阅习作,评定优劣,按优劣习作换取习作本。原则上在教育方面规劝于室内,扬褒于堂前,因才善诱,奖惩兼施。我们在此优良品德熏陶下,学习大有长进,虽受抗战影响,无法深造,但都成才,献身于党国各项事业,使祖父的勋业文章发扬光大。
公仙逝于我地爆发抗战前夕(民国二十八年),享年八十岁,公之遗风在乡间老人常为传颂,回朔至此,公之举手投足历历如昨,公之教谕常觉耳提面命,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遥祈我组安息黄泉,吾辈当敦厚本源,发扬光大,为后嗣树立典范。
嫡孙辉萼受修辑组委托谨撰
见龙老人传略
见龙老人是目前我族派份高年龄大而健在的老人,他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长沙,祖籍营田,迁居泊罗九雁车塘坝,现定居长沙。他幼年聪颖,中小学时成绩优异,爱看介绍世界科学家事迹的外国读物。心灵深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