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370-徽钦北徙录--佚名-第22页

r>宋绍兴六年金天会十四年
   正月十八日太上崩,年五十四岁。是月金主命帝移源昌州。
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
   十一月金主召帝赴燕京,月余至。
宋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帝与辽主耶律延禧同居鸿翼府,不久移帝独居安养寺。
   绍兴十一年二月,金追封上皇为天水郡王,改封帝为天水郡公。
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
   三月金归宋帝母韦氏。
宋绍兴十三年金皇统三年
   移帝于燕京之北,赐第以居。
宋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
   移帝于玉殿观。  
宋绍兴二十年金海陵王天德二年
   移帝于元帅府左廨中。
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
   春帝崩于马足之下。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庚辰帝崩。
观上表,则本书与正史(指宋金二史)大有出入。然本书原为野史,或者一时出于传闻之误。但如正史所载,简略殊甚,故欲一考见当时二帝在北的实况,惟本书最为详备。若云此书全出伪撰,则宋人所撰大宋宣和遗事,亦已载有二帝北徙故事。我们如拿二书对照,不但年月无异,事迹亦尽多相同,不过宣和遗事较略,而此书更为详备而已。故此书即使伪撰,亦必出于传闻如此,不能全说其伪。况且二帝北徙,金人只当他们是俘虏看待,固不屑为之详载;而宋人则以帝皇之尊,受辱于人,自亦不能不为之避讳。今有此书为之详载一切,使我们知道国族一灭,即以帝皇之尊,而所受痛苦亦复如此,岂非一大快事?所以我们把本书作为正史研究,或者有所不可;若作为史料参考,则我以为再好也没有的。况且真伪问题,有时也有待于商榷,如法人格拉奈(Marcel Granet )所著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中华书局出版。)中有云:
  书经的几章是真的,因为司马迁曾经用过;其余几章,在司马迁以后方出世,或曾经被他弃却过,便是伪的。甚么叫作「真」?又甚么叫作「伪」?不过是如此:在一些故实的调和中间,前几章比后几章更可承认为近于古,而后几章且有一种仿照前者而带多少巧制的意味罢了。至于两者中间的故实,则皆取材于传说。传说则一样的终是传说而已,(不过这里有时也该当留神。)这种分别无非在年岁上。假使在千年以前,有某种地方的历史材料(如果真有所谓材料的时候),消灭得很快,我们便应该相信在这地方早出世三四百年的,比晚出世三四百年的为有价值一些吗?真的书经出世的时代近于孔子,这可以承认;但伪的书经更完全是杜撰的吗?不错,他是全靠取材于别的叙述,譬如曾取材于墨子书中。墨子与孔子是差不多同时的人,这两种材料的价值便应该相差很远吗?真书经便比伪书经不杜撰吗?这是以书经为例,说明真伪至多不过年代关系而已。同时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也说:
  书有从一方面可认为伪,从他方面可认为真者。如管子商君书,若指定为管仲商鞅作则必伪;然其书中大部分要皆出战国人手,若据以考战国末年思想及社会情状,固绝佳的史料也。乃至周礼谓周公作固伪;若据以考战国秦汉间思想制度,亦绝佳的史料也。
  所以我也说:若以本书作正史观固伪,若据以考二帝在北情形的彷佛,亦绝佳的史料也。即使无阿计替其人,但当时确有人传说如此。至于年代的差异,当是记此书的人并非通文达理,所以有此错误。也可疑阿计替记此书时或未注明年代,而由后编者妄加上去,所以记宋年代皆是,记金年代就不对了。
  总之,本书自有牠一部分的价值,何况有许多人也不承认此书是全伪呢?而此抄本又较他本为详备,更可珍贵。此点读者如取两本对照,便可明晰,本序中也不再一一引录了。
  周君达廿九年十一月廿五日。
●原序
昔欧阳永叔纪石晋少帝之北辕也,其事甚详;盖原本于王国公之私史。国公名淑,字和甫,本汉平阳人。少隶户曹,为小史,涉猎经史。天福中,苏逢吉为户郎时,少帝居潜,淑为侍卫,识逢吉。后逢吉缘他事怒淑,白于少帝,帝将杀之,淑觉而北遁,济河入契丹,合家被诛。淑至契丹,亦为诸司史。开运三年正月,德光兵入京师,驱迫少帝,安置黄龙府。淑时从,乃办移檄,因纪述其起居,为书三卷,名幽懿录;盖以少帝比周幽卫懿也。后其书传入中原,永叔得之,以备五代史云。
  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纪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与石晋颇相类。呜呼!王淑恨家属被诛,而扬其辱,非忠也,非义也,余敢尤而效之哉?惟愿此书南播,使宋之子孙目击,动以卧薪尝胆,誓灭雠虏,雪冤涤耻,廓清中夏,俾吾父子复覩汉官。威仪不终,沦于左衽,是所孜孜而仰望者也。时□昌丁巳十一月初三日,冀之炎氏序。
●一 汴京失陷
靖康元年,正月初六日立春节。先是太史局造土牛,陈于迎春殿;至期,太常寺备乐,迎而鞭牛,此常仪也。是月初五日夜,守殿人闻殿中哭声甚哀,及击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