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245-天顺日录-明-李贤-第17页

有能,山川之生俱有理。予尝遍历蜀川,登高而望,万山杂乱,诚不可辨。若沿川而行,亦如树之枝干然,各有条理,以此溪涧之水未尝有壅阻而不流者。且岷江自岷而出,以至于海,数千里之远,若非山川自有条理,岂能通达? (「岂能通达」,「达」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补。) 大禹疏凿,不过因其自然之势,而去其两旁石之阻者。予尝经三峡,见两山壁立万仞,而中则通焉,此造化之玅有非人力所能也。且众水之流俱来附合,初无障蔽而不附者,此见得有理存焉。 (「此见得有理存焉」,「存」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补。)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大抵以「心到」为要。心苟到矣,眼、口未有不到者。若眼、口到而心不到,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也。予每尝读书,心忽思念他事,眼虽看书,口虽念书,只茫然过去,却收心复看,如未尝见者。孟子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无他」二字原无,「求」原作「收」,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补、改。) 即此可验。
  过则相规,善则相勉,惟朋友能然。 (「惟朋友能然」,「然」原作「言」,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改。) 今之交友尽此道者绝少,士习所以卑陋也。且人之不幸,莫大乎不闻过,若如子路闻过而喜,人犹肯告,若恶闻者,如讳病忌医,谁肯告?而况在高位者乎!
  都御史洪恩,福建人,原中会元,为文选主事。辞藻新奇,迁考功郎中,士林重之。寻升山东左布政,历转都台,未曾至,京中官不识其人。洎往浙江考察官员,被黜者妄诉之,且加谤毁,朝廷不及察而罢之,令致仕。二三大臣虽知其故,莫能扶持,朝士皆后进,不知其为人。既去,方惜之。真儒雅君子,动履似迂而处世若泛然者,以此见笑于谲智云。
  刑部尚书王质,始由教官荐授御史,历升参政、布政、侍郎,俱纔一考,或未及者。在蜀以廉称,出巡惟蔬食而已,蜀人呼为「王青菜」。在山东有惠及民,召拜地官,舆论欢然。及迁刑部,僚属不乐,言行或少变于前,未几,以失囚左迁。其学甚博,为文或滞,论者谓如蜂采花,不能酿成蜜也。
  吏部尚书魏骥,浙人,初为松江教官,汲汲成就人材。诸生在学居者,候一更尽,必携茶往视之,见书声者,供茶一瓯而反。至三更将尽,必携粥以随,尚有诵书者,供粥一碗,且嘉其勤。如此者亦不频数,间旬一行,士子咸感激。后出其门者显宦甚盛。为考功员外郎,有声,迁太常少卿,拜吏部侍郎,寻至太宰。笃尚斯文,惟好吟咏,臞然若不胜衣。中官王振亦重之,呼为「先生」。贽见,惟帕一方,振亦不较。以引年致仕,士林嘉之。 (「士林嘉之」,「嘉」原作「喜」,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改。)
  陈鉴为人忠厚端谨,为都御史镇陕西,民赖以安者十余年。见其美髭髯,呼为「胡子爷爷。」每还朝, (「每还朝则遮道送之」,「每」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补。) 必遮道送之,不能舍。及赴镇,必欢忻鼓舞,迎之数程。或久旱必得雨,饥必赈济,民益戴之。但其心仁恕,流为私恩,同列少之,亦不与较。居台端而激扬之志缓,不失为长者。而以疾致仕,识者羡之。
  学者先要去一「矜」字,能去者百无二三。大抵天质美者自然谦下,不自夸大,不然鲜有不矜者。 (「不然鲜有不矜者」,「有不」二字原本误倒,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改。) 静观接谈者必言己所行事如何,往往言其所行之美事,而过恶之事则不肯言,与古之君子善则称人,过则称己者异矣。
  物我无间之心学者,诚不能存。亦尝体验自己,每有家人买物之多者则喜,或有亏者则怒,是知有己而不知有人也。虽欲勉强平心,云不要亏人,未尝嫌其多也。此等克己功夫诚欠,若更不勇力行之,望入圣贤之域难矣。尝于静时体验自己,所思偏要思在富贵、利达上去,情意乐然。有时觉得所思是人,欲转思向道德上去,终是勉强,以此觉得遏人欲存天理之功甚难。且所思不正,便能知之,即奋然欲止之,只在心上驱遣不去,急引正道思之,亦不能夺,以此觉得素无存养之功,大抵中人以下之资皆如是也。
  古之豪杰之士所见未尝不同,诸葛武侯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范文正公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韩魏公曰:「人臣当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预忧其不济, (「岂可预忧其不济」,「其不」二字原本误倒,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古穰文集本改。) 遂辍不为哉!」李忠定公曰:「吾知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由是观之,则四公之心合而为一者也。奈何今之事君者惟顾利害,事有当为者稍涉于害,即止而不为,自以为得计;或有不宜为者,有利存焉,则勇于必为,由无四公之见故也。嗟夫!若四公者,真所为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