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按:此云海子西宫,则元大内在今大内少北)。
《辍耕录》: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
又:国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欲厌胜之,乃求通好。既而曰:愿得某山以镇压我土。乃大发凿掘,运至幽州城北,积累成山。因开挑海子,栽花木,构宫殿。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名“万岁”。
《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
《明实录》:永乐十七年十一月,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馀丈。
按:京师古迹最古者,惟采师伦《重藏舍利记》云:悯忠寺,在幽州东门内。此以见幽州城在今外城西南也。次则《辽史》所云:城中东北隅有燕角楼。此即今广宁门内之南北烟阁胡同也。以地势言之,则辽城即唐城也。若夫金城,则其初忠献王粘罕因辽城之外,别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及海陵广中都城,欲去之,以翟天祺言而止,是金之城仍即辽之城。计辽之城,方三十六里。而四方又加以三里之城四,是每面又加以六里,而四城又去大城少许。以此计之,每面取径且十六里矣。则《大金国志》所云:七十五里者,或海陵广城时,但就四城连为一大城耳。而辽之城,当依然不毁,但以此大城为外郭耳。故元人所称为南城者,皆此辽城。若金之大城,方七十五里,地已包入元都城之内,则当元初已毁之矣。观王秋涧《复隍谣》云:炀城咫尺不划去,适足囊奸养狐虺。又云:禁军指顾旧筑空,郊遂坦夷无壅隔。夫曰炀城,则其为海陵之城明矣。秋涧此作,在至元二十五年。其后大德八年,虞伯生《游长春宫记》犹云:燕京故城。又云:长春宫,压城西北隅。是足为辽城犹存之证。若金城则长春宫居其正北矣。又明徐中山令指挥叶国珍计度南城,南城至明初尚在,则是辽城未全毁之一证。又明人记梁家园外有废城者,亦即此城也。故今宣武门外迤西,有地名老墙根,此亦即辽城之基之东北隅也。若夫金城,今惟八里庄西,地名十里河东岸有废城,以准望计之,此为海陵故城,正与围七十五里之广输相准。此外,永定门外旧有九龙冈,土冈回环,此金城东南隅也。盖金之城,其西北直包今钓鱼台(金名同乐园),东北包今西苑(金名万安宫),而西南包今丰台,东南抵南苑矣。若元城,其东西与今城同,北则抵今北顶,包黄、黑寺于内;南则止及今两长安街而止。至徐中山改缩其北面,永乐又展其南面,是为今城。自朱氏《日下旧闻》及吴氏《宸垣识略》,皆不能详指辽、金、元故城所在。故考古者,遂茫无头绪,直等诸殷土芒芒而已。余尝于暇日走都城西南,遍搜遗迹,归而发书证之,如是者非一日矣。一旦天启其衷,恍有所悟,亟援笔而成。是图推之于辽、金、元、明四史,旁及诸家之说,广征博考,无不悉合。今而后如出喉鲠,大快人意,亟登之此书,以资佐证。
叙曰:昔我始祖于天命二年归朝,以二等侍卫事太祖、太宗扈跸入关,定鼎京师。暨我二世祖、三世祖,亦克承前烈,以毕前人之勋。遂以造我区宇,用奠京师于金汤焉。自时厥后,朝野渐以义安,弓戢武,蒸蒸与三代同风,而我高祖以文学显。自时厥后,我祖、我父科第勿绝,我伯祖恭慎公,实左右宣宗,以笃前人光用,垂休祜爰。暨我祖、我父分符守郡,厥绪勿坠。呜呼!吾宗之入本朝,盖二百八十年于兹矣。其始居陪京者三十年,居京师者二百五十年。吾族居京师者十二世。在我先之京师,我不得而知之矣。在我后之京师,盖有数变。庚申之役,通大沽,建使馆,而京师一变;戊辰随先大夫官江南,庚辰返京师。值甲申之役,空枢廷而逐之,左文而右武,而京师又一变;及甲午之役,割台湾、弃高丽,士竞新旧之争,人怀微管之惧,而京师又一变;逮庚子之役,六龙西狩,万民荡析。公卿逃于陪隶,华屋荡为邱墟,而京师又一变。此数变也,京师之为京师,亦仅仅矣。钧也,于祖父无能为役,况谋国之大而敢知之乎。然世居京师,习闻琐事,可以绳《梦华》、《梦粱》二录之前踪者。自乙未以来,信手条记。凡得若干,置之箧中,未暇整比。今夏伏处江干,日长无事,依类条次,都为一编。缘述小闻,署名《天咫》。追溯旧事,正不异玉堂天上之嗟。呜呼!昔日之笑歌,所以酿今朝之血泪也。后人欲睹承平面目者,庶其于此求之。或以无裨时用见讥,亦无憾焉。光绪二十有九年,岁在癸卯秋,七月既望。曼殊震钧叙于古长芦庵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