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以卒,此亦其最大原因也,杀经之事,不过为其导火之线耳。
本书又于永历十五年三月、七月、八月屡记粮米匮乏事。案缺粮之厄,此下若何,杨英染病未曾记载。盖至十六年正月,思明、金门不发一船至台湾,则台湾已受经济封锁。其时开垦未多,且未至收获之时,自当坐以待毙矣。
观上列二事,已足见成功开辟台湾之不易。加以疾疫丧亡,番社叛变,其平定荷兰二城之困难,尚不与焉。成功既薨,世子经入台湾,平定拥立世袭之乱,即回驻思明。而沿海既迁界,不能掠取粮饷;未几,思明、金门又失,退守铜山,诸军乏粮。时台湾开垦之遗业,已有成效,民乐趣之。永历十八年三月,经率众回东宁,陈永华秉政,课耕种,通鱼盐,安抚土番,贸易外国,继成功之鸿烈,乃祚二世,辟利万禩,然后知非常之功,不世之业,非有卓识之豪杰,不能排万难而力行之也。成功开辟台湾之功,于是乎不朽矣。
魏源谓「明有郑和骋兵舶于西洋,郑成功夺红夷之岛国,彼二郑者,固中国之一奇也」(圣武纪卷八)!信哉!至今谈台湾郑氏者,犹有东南屏蔽之余思,而为国际重要之历史。设非杨英从征目睹之所记,则向之艰苦备尝之劳绩,亦已湮没无闻,而又何知其缔造之艰难哉』!
十六年壬寅(一六六二)四月,病愈,启陈农务□□□□□:
『□□□为本,民以食为天,□□□□用之□,不外劝农力耕而已。东来老屯,编氓素□,□□之法□论矣,至于各社,□□数□□众。抚其众而耕其□,教其法□竭其力,使适意开垦,越陌□阡,则按例□□年可岁供百万也。
英随藩主十四年许矣,扈从历遍,未有如此处土地膏腴饶沃也。惜乎土民耕种,未得其法,无有人教之耳。英去年四月间,随驾蚊港,路京(经)四社,颇知土民风俗。至八月,奉旨南社,适登秋收之期,目睹禾稻遍亩,土民逐穗采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一甲之稻,云采数十日方完。访其开垦,不知犁耙锄□之快,只用手□□凿,一甲之园,必一月□□□□□□□。至近水湿田,置之无用。如此,虽有广土众民,竟亦人事不齐,地力□□,□□□□□盈仓辇来京都上贡乎?
以英愚昧,谓宜于归顺各社,每社发农□一名,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使教□牛犁耙之法,□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彼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谓不欣然效尤,护其旧习之难且劳者,未之有也。书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然此必官□□□□已奉公,用心抚绥,家喻户晓,恩威教导,垦多力耕者有赏,怠玩少作者有罚,□□□男女户口,度其力量授田,然后计亩征输焉。行见粟无可□□处,民□□□□□。□□:「□□□知礼义,衣食足知荣辱」,□在上者教以事上死长之□,□□□□□□□□□□□□□易共跻雍熙之世,□□□□□□□□□□□□□□□□□□□□□□□□□胜任。至于各社尤(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