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亦不敢讳其从前之失。而为之丁宁以着于谱。昔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任君其师此意矣。余行天下。见好逋者必贫。好讼者必负。少陵长。小加大。则不旋踵而祸随之。故推任君之意。以告山东之人。使有警焉。或可以止横流而息燎原也。
华阴王氏宗祠记
顾炎武
昔者孔子既没。弟子录其遗言以为论语。而独取有子曾子之言。次于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而孝弟人伦之本也。慎终追远。孝弟之实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之纪。大宗小宗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之节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禘尝之礼。鼎俎笾豆之物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党。讲之庠序。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赋敛之而已尔。役使之而已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常不在上而在下。两汉以来。儒者之效。亦可得而考矣。自二戴之传。二郑之注。专门之学。以礼为宗。历三国两晋南北五季。干戈分裂之际。而未尝绝也。至宋程朱诸子。卓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说于南方。以授学者。及乎有明之初。风俗厚。而爱亲敬长之道。达诸天下。其能以宗法训其家人。而立庙以祀。或累世同居。称之为义门者。亦往往而有。十室之忠信。比肩而接踵。夫其处乎杂乱偏方闰位之日。而守之不变。孰劝帅之而然哉。国乱于上而教明于下。易曰改邑不改井。言经常之道赖君子而存也。呜呼。至于今日。而先王之所以为教。贤者之所以为俗。殆澌灭而无余矣。列在搢绅。而家无主祏。非寒食野祭。则不复荐其先人。期功之惨。遂不制服。而父母之丧。多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仆。女嫁死而无出。则责偿其所遣之财。昏媾异类。而持其乡里。利之所在。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于是机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矣。昔春秋之时。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而秉礼之邦。守道之士。不绝于书。未若今之滔滔皆是也。此五帝三王之大去其天下。而乾坤或几乎息也。又何言政事哉。吾友华阴王君宏撰。邻华先生之季子。而为征华先生后者也。游婺州二年而归。乃作祠堂以奉其始祖。聚其子姓而告之以尊祖敬宗之道。其乡之老者喟然言曰。不见此礼久矣。为之兆也。其足以行乎。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夫躬行孝弟之道。以感发天下之人心。使之惕然有省。而观今世之事。若无以自容。然后积污之俗可得而新。先王之教可得而兴也。王君勉之矣。
汪氏族谱序
汪琬
宗法之亡久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何谓祖。别子始为大夫者是也。何谓宗。别子之适。世世继起为大夫者是也。故曰。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此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意也。自世爵世禄之制废。而宗法始坏矣。后之儒者。亦欲讲求而推行之。而讫于不可得。非宗法之难复也。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为之也。古者大夫三庙。又有采以处其子孙。今之大宗。降为编氓者多矣。无庙也。无田也。其能率其族之贵且显者。以岁时旅荐于寝乎。此不可行者一也。古者族人异宫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子弟有归器。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今之父子兄弟。往往争铢金尺帛。而至于怨愤诟相戕杀者。殆不知其几也。顾欲萃宗子与族人之衣服什器。及其车马贿财。悉委诸公而无所私乎。此不可行者二也。古者绝族无施服。然而所以重大宗者有加焉。宗子死。则族人为之服齐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虽大夫不降。今令甲无是也。宗妇死。则夫虽母在为之禫。宗子之长子死。为之斩衰三年。今令甲又无是也。此不可行者三也。故吾之谱吾族也。不言宗。非诎吾宗也。悼宗法之不复。而有大不得已者于此也。此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也。抑孔子尝有言曰。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是故义非仁不立也。仁非义不行也。凡为吾父兄子弟者。苟能知仁义尊亲之说。而使内外有别。长幼亲疏有序。有无相赒。吉凶患难相助。伏腊膢蜡祭飨饮食相周旋。如此。则虽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
补定大宗议
许三礼
封建废。则宗法格而不行。邓潜谷先生论之详矣。虽然。至今服制丁艰。主承重孙。不犹行古宗法之一事耶。宗法不定。则立祠堂。修宗职。一切事无所统属。惟罗念庵先生变通三说。可谓极善。今议不若以贵贵为定。俾代任宗职。不得委卸。张湛虚先生曰。起于是邦而始爵者。皆自为祖。其嫡继之。亦即为大宗。此大宗之百世不迁者也。观孝经。卿大夫之孝曰。然后能守其宗庙。士之孝曰。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益见宗庙祭祀关乎禄位。则宗法断当以贵贵为定明矣。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一二子孙。其一二子孙。即是祖宗呵护之为大宗。自宜身领宗职。上祀祖先。下芘后昆。而非失之僭。至因禄位而方得祭飨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