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通之功岂可与绛灌并论哉。若鲁二生者。必俟百年积德而后起。是不知礼之为饮食菽粟。而宜乎求即效者之以黄良乌喙杂然而并进也。
礼论绿野斋文集
刘鸿翱
自三代后唐虞夏商周之典章文物。徒为学者考古之资。而帝王之治天下。不获其用。其弊一在于趋时者之灭古。一在于矫时者之泥古。灭古者习为刑名法律之术。以轻简便易率天下。谓先王之委曲繁重。乃厌苦斯人之具。一切扫除而更张之。秦之所以为二帝三王之罪人也。而拘牵之士。曲曲拾灰烬之余。必尺寸争古人。不辨真伪传闻之迹。其有扞格难通。则强为之解。此执一说。彼又执一说。致世主有聚讼之叹。呜呼。古道之不可复。岂尽在趋时者之灭古与。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圣人之所谓因。乃君臣父子年妇昆弟朋友之伦。 亲义序别信之道。天之经。地之义。人之纪。虽更衰乱。犹相与维持而不敢尽泯者。至于郊庙朝廷享祭燕会之度。宫室车旗服物采章之制。升降拜跪周旋裼袭之文。虽夏之礼不尽可用于殷。殷之礼不尽可用于周。故必损之益之。而后一代之制定焉。今儒者生秦汉以后。必尽执夏殷周之仪文。谓毫厘不可复议。亦已惑矣。且夫周官之为害于天下也。论者谓新室之所增益也。若仪礼。乃周公之遗。孔子所叹为郁郁者。在圣人当时。未尝不起以义。而在后世。未必尽顺乎情。善哉郝敬之言曰。仪礼有不宜于今日者。如士冠礼。不论有爵无爵。辄用命服。今可乎。士婚礼。女子既许嫁。笄矣。出教于宗室三月。今可乎。士相见。宾五请。始得主人一出。又不升堂。止于大门外一拜。今可乎。臣侍食于君。不待君命。先饭。尝饮食。今可乎。古人无纸笔。故书必刀。文必篆。册必竹简木板。古人无棹椅。席地而坐。故食必用用豆用鼎。祭祀之孙为祖尸。父拜其子也。丧纪之父在母丧与妻同服也。庶子后父为其母缌也。此皆礼之难用者也。夫尧舜禹汤文武之盛。固非后世所及。然即圣人复生。古礼之宜于今者。圣人复之。其为众之所不安者。圣人亦必不尽复也。今礼之为有道君子所病者。圣人去之。其乖于人情而或大害于义者。圣人去之。其适于人情而无大害于义者。圣人亦必不去也。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四者。岂足备为邦之制哉。四者之外。圣人之创造岂少哉。然则如之何。曰圣人一以酌古。一以准今。
请修礼书疏康熙二十六年
御史陈紫芝
伏闻经世安民。莫大乎礼。历代人君。每当功成治定之后。必命儒臣详定典礼。专辑成书。以纲纪四方。而昭垂万世。如周有周礼仪礼。至今奉之为经。是后两汉叔孙通曹褒之礼。不传于世。他如唐之最备者开元礼。宋之最备者政和五礼。明之最备者集礼。其书皆流传至今。条目卷帙。凿凿可据者也。我 朝今日海宇荡平。车书万里。正当治定制礼。功成作乐之盛世。而恭值 皇上千古制作之圣君。伏读数番 上谕。祀事必极诚敬。朝仪必期整肃。民用必归节俭。天下万世。咸仰我 皇上之神明斋戒。恭己正人。事事以典礼为念矣。至所行 郊 庙 宫 朝之仪制。八旗满汉人等服用之式。与婚丧之礼。固本 祖宗家法。节经酌定。见入会典。而特未有专辑之礼书。且我 朝开局纂修。无书不备。独此典礼大节。尚少一书。传之万世。似为阙事。虽会典总括六部。为 本朝法度之书。而未可为礼书。如明时亦有会典。唐宋有六典会要。而礼书皆在其外。再即今日吏部有品级考。户部有赋役全书。兵部有中枢政考。刑部有大清律。皆在会典之外。合而观之。有会典又不可无礼书也明矣。查康熙二十三年间。部覆原任刑部尚书魏象枢疏。俟会典成后。择礼制之关官民者。另编简明一书。颁刻民间在案。此只就晓谕民间而言也。若为万世垂示。终须汇集通辑。方号全书。况就会典所载。止见行礼制。大纲固已毕举。细目未必悉张。非专辑而详定之。何能一一无遗耶。如前五月二十日。 皇上躬亲求雨。万姓欢呼。固系常祀而外。为民祈 天之旷典。诸臣未深明雩礼。以致清道陪祀。举措多愆。则他礼之或阙。可类而推矣。查唐宋明礼书。大同小异。皆分吉凶宾军嘉五礼名色。而益以冠服仪仗卤簿乐歌等项。合无请于今八月间。会典告成。进呈 鉴定后。特选老成宿学熟于典故者。专修 皇清典礼。仍仿历朝体式。分项成编。以会典已定者为主。有未定者增之。其已定而尚未详明者。稍加修饰之。至民间则仿明书参用文公家礼之意。撮其大纲。略为厘定。务使贵贱咸守。小大皆由。既以制礼作乐。示一代之典章。亦以止僭防侈正四方之风化。将 本朝制度。上与周礼仪礼垂。非汉唐宋明可同日语矣。
请厘定制度疏康熙 年
胡煦
伏见我 皇上自御极以来。凡一切利民之事。罔不兴举。一切病民之事。罔不剔除。业已周详尽善。毫无渗漏。臣蓬蔀庸才。学识短浅。乌能仰佐高深。第念古之帝王。称盛治致隆理者。莫不奉道以为枢衡。故其创制立法。亦皆有深意存乎其中。今观三重之道。以考礼制度为先。而万国遵行。惟一道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