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用。不专重金银也。至兵饷当以屯田为上策。而现今陜西靖边诸处。兵皆半支谷麦。变通尽利。是在持筹者矣。
请停鼓铸事宜疏康熙九年
给事中姚文然
臣惟鼓铸之设。原以流通 国宝。不计乎多铸与少铸也。若多铸则期于生息矣。凡物先计其本。后计其息。铜者本也。其铸出新钱。所值之银者息也。既云生息。则必核铜之实价。以定铸本。而部颁一定之铜价。不可据矣。又必核钱之实值。以定铸息。而部算一定之值。不可执矣。臣查近日钱之所以有息者。以所收之铜。定为每斤六分五厘之价。而所放之钱。定为每千文作银一两之值。故算之有息耳。今各省开铸太多。则与昔大不同矣。何也。开铸之初。废钱壅积。尽化而为铜。又铸局少则用铜少。铜不踊贵。故部颁一定之价。每斤六分五厘而足也。今各省开铸。则各省采铜。铜之价每斤乃有贵至一钱。至一钱三四分者矣。各关采铜解部者。皆以铜少而贵。踰期久不到矣。傥此后铜价日贵。而部中仍以一定之价销算之。如广东省铸出新钱。七十二万一千文。值银七百二十一两。遵照部例销算。止应开销铸本银五百九十三两。尚获息银一百二十八两。若照地方时值工本计算。实用过铸本银一千四十三两。除照部例销算外。局官实包赔铸本银四百五十两。此等暂时犹属官吏包赔。久之不强派于商。必强派于民矣。是核其实乃加派也。而名之曰生息岂可乎。钱之时值。如米盐之时值。因地之宜。从民之便。不可以法令强定也。今京城钱值。约略每千文。不过值银八钱。若各省开局。铸钱愈多。则钱值愈贱。乃给旗下之穷丁。边腹之戍卒。驿递之马料役食。仍以一两之定价放之。而加以远道般运之脚费。见在如兴延各营。已有具呈泣控。情愿减饷。不愿领钱者矣。是核其实乃裁减也。而名之曰生息岂可乎。故论其名则铜虽日贵。钱虽日贱。而部中销算。铜有一定之价。钱有一定之值。则每年有一定之息。各省鼓铸。应停者不必急议停也。若核其实。则铸局日增。铜以日少而日贵。钱以日多而日贱。不急酌议停止。非惟无息。并耗铸本矣。各督抚疏请停铸。其不便于兵民之处。俱已详陈。无俟臣赘。而臣核实细算。更忧其于 国计有不便者此也。臣年来见部中疏通钱法。将存钱粮。一收钱放钱。用心甚周。立法甚善。宜乎钱法大行。然而各省督抚。或以铜贵为艰。或云新旧铸钱。已足支放。疏请停铸。臣初甚疑之。后细思其故。乃知钱之为物。少则流通。多则壅滞。何也。曰贮之者少也。官库富室。朝收夕放。银藏累代。钱散目前。此其一也。曰运之者少也。质重值微。运艰费。银行万里。钱行百里。又其一也。曰用之者少也。置产经商。多处不用。斤盐斗米。用处不多。又其一也。有此三少之故。则其物不可以过多。多则必滞。乃自然之势。天也。非人之所能强。非法之所能通也。臣因此又考明时鼓铸之事。洪武嘉靖万历。皆屡令各省开铸。旋因钱法壅滞。开铸所得。不偿所费。屡次停止。其始皆以为便国便民之良图。终以不便而停。岂非往事之已验哉。臣又查鼓铸一事。亦各省情形不同。如浙江省特请开铸。密蓟等镇。开铸称便。见经抚臣金世德题报在案。其余未报到地方。自可陆续酌议。至于请停铸。各省该抚。有屡疏迭陈者。有经年待命者。穷边兵饷。急如星火。或去铸局窵远。或山路崎岖。领钱搬运。尤为苦累。早定议一日。早省一日之劳费。即早沾一日之 皇恩。伏乞 特沛纶音。 部速议。应停者停。应减者减。其余愿开铸地方。仍行开铸。各从民便。庶 国计兵民。俱有利益矣。
收小钱以供鼓铸疏乾隆三十四年
两江总督高晋
为筹办铜务事。查宝苏局鼓铸钱文。向以洋滇二铜。对搭配铸。而所办滇铜。必须往返三年。方能办到。现在局存滇铜。计至本年第十七卯。业已配用无存。其三十一年。赴滇采办铜六十万觔。接准云南抚臣咨会。业已办得金钗厂铜。三十万觔。于上年十一月内起程在途。经布政使与臣相商。循照三年一次委员之例。详请动项赴滇采买。而臣未将滇省所产铜觔。现在未能宽裕。不敷接济之处。预为筹及。即行冒昧具奏。诚有未协。今臣遵将苏铸一事。检查历年卷案。并与藩臬两司。悉心筹酌。查江浙二省。办铜商船。乾隆二十九年以前。本有一十五只。嗣于乾隆二十九三十一等年。因官商范清济。有应交官项。先后裁减商船四只。添拨范清济名下办运。该额商等。尚有船八只。每只配铜十万觔。共有铜八十万觔。以六分交官。四分听其自卖。内苏浙二局。应各收买二十万觔。江西应抽买八万觔。嗣据额商李豫来等。以倭铜矿深厂乏。年产年微。倭人于定额十万觔内。每船减发铜一万二千觔。该商等以船大载轻。渡海堪虞。自行减去两只。每年仅有铜六十万觔。若照六分交官。四分民卖之例。苏浙两局。应各减买商铜五万觔。其不敷之数。请于范清济添拨船内。一体四六抽买。经前抚臣咨部未准。现在商船虽止六只。而应交苏浙及江西三省额铜。仍照八船额数办交。历年尚无拖欠。此江省现在办铜之情形也。臣隋与藩臬两司。先就江苏一省。从长计算。本年六月。钦奉 谕旨。折中定价。收买小钱。初办之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