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645页

严官吏抑勒之令。将市无铜器可鬻。民虽欲销毁无所用之。而销钱卖铜之弊。不禁而自除。此仿禁赌之法。专禁赌具而赌自息。所谓去弊之源而浚之使清者也。而愚尤有请者。宜仿 国初各省铸钱之法。江宁则曰宁。浙江则曰浙。山东则曰东。河南则曰河。福建则曰福。云南则曰云。山陜川广诸省。莫不皆然。而一省只供一省之用。勿许出境。将不数年而各省之钱皆满。宝源宝泉。但铸京钱。供畿辅之用。虽载出他省。但可传观。为京师之国宝。不必需之以流通。如当年顺治康熙之时。各省用各省之钱。京师则用京钱。其制小于各省。而各省未尝待用京师之钱。即今京师之民。犹呼大钱五十为一百。一百则曰二百。其遗意犹然可想。且此法行而经纪铺户。一切诸弊皆绝。并各省盗铸之患。亦永永无有矣。且 国初盗铸之民。所在甚多。其时铜禁未严。销毁既多。而盗铸亦滋。故其时钱。日益多。而铜日益少。为累于办铜之官者。至久未息。若今之法行。数年之间。各省之钱皆满。可俱罢铸。京师之钱。不取用于四方。宝源宝泉。亦可虚设。 国家经费。节省无穷。钱铸不销。而钱且日贱。铜器不鬻。而铜可不问。人主之利权不分。国家之体制俱严。历年办铜之官。皆得息肩而无累。民用不挠。民心自定。凡多方筹划者。俱可无庸矣。所谓兴其利之本。而守之使固者也。此当今钱法之亟务也。
通行钱法疏康熙十八年 
给事中徐旭龄
今各省炉铸已通行矣。臣窃有请者。定例钱一千。算银一两。民间则算银七八钱。一也。宝泉局钱。论官价则增息。较民价则亏本。二也。民价贱。贱则不行。三也。远近异价。异价则不通行。四也。不铸省则难稽。铸省则不流通。五也。披甲领钱。用不敷银。六也。外营领钱。价无出。七也。营兵领钱。与民贸易。出入互异。辄见纷争。八也。州县领钱。转派百姓。骚扰更甚。九也。放依官价。收则取盈。利归有司。困重在民。十也。停炉铜觔。至今不清。十一也。凡物少则贵。多则贱。向因贱停铸。今未贵开炉。十二也。凡物精则贵。麤则贱。今民价反贱。官弊可知。十三也。势必至虚开炉。只市贱钱。以冒工料。十四也。价既参差。钱又不精。私铸易行。官钱易滞。十五也。敢请  敕部。逐款确议。必使利归于上。富藏于下。害绝于民。弊革于官。庶价一钱贵。可永远而不敝矣。不然何以立法哉。
开铜源节铜流疏乾隆九年 
晏斯盛
臣惟钱币。 国家大政也。民生日用急需也。常苦于钱之少。而钱亦日铸而不敷。价遂日昂。臣尝计划此事。未有成局。不敢上闻。而我  皇上念切钱艰。不便兵民。楚北尤甚。臣愚以为先当广铜之源。尤当节铜之流。钱斯日盈而不竭也。禹贡荆州之地。厥贡惟金三品。则铜固其所自有。第恐其地。有妨于庐墓。有荒于田。或舍本趋末。招流集匪。易聚难散。是以守土者虽有其地。不敢轻言是矣。然而深山大陵。无关庐墓之气脉。无致田亩之荒废。而就其本地之民。百十里之内有户。可稽其丁壮之夫。耕作而外。许其赴厂。足沾余利。所得之铜。亦足供本地鼓铸。而止不许售卖别用。则聚人不至过多。倘矿竭而散。亦不过百十里内户中相识之人。仍有家可归。有业可作。无虑其哗聚而滋事也。查范毓所办洋铜。足供六年之用。而其间或有缓急之需。则本地所产。实为近便。上年十一月内。郧阳府民人陈尔言等。呈称竹山县枫树垭地方。铜线甚旺可采。又房县郧西县地方。亦产铜矿。均可开试。经臣准行郧阳府。令该县雇倩匠工。确行采试。并行安襄郧道督试在案。如果矿旺可采。即议立章程。规其久远。似可举行。以裕铜源。虽然。以采铜为源。或有旺不旺之分。而使已去之钱皆返而为铜。则节铜之流。而源可自裕而不匮。尤要务也。今宝泉宝源之钱行久矣。然自京师及畿辅近省而外。至于湖广南北稍远之省。制钱之重一钱二分者。既不多见。惟康熙年间。重八九分一钱之小钱。通照大制钱行使。中间杂以翦边锤扁沙板。及铅锡各种在内。而钱之滥极矣。夫制钱行将十年。而千百中仅见一二。雍正钱距今二十余年。康熙大制钱。距今百年。而千百中存者。亦仅一二。其见且存者。又多翦去其边。锤扁其质。则人情惟铜之为利。而销毁之形。亦大可见矣。是何不禁之早哉。或曰。民间目前。惟有此钱。禁之将尽困。而钱恐更致大贵。殊为未便。非也。因循久之。日铸日销。何所底止。且禁之有渐。何至重困哉。请先行出示。限三月内将沙板翦边锤扁铅钱古钱一切缴地方官归局。仍给与铜价。其康熙年间小制钱。不关销毁。亦平减其价。不得与现行大制钱等。如此则钱之流稍清。而不至以官钱为弊薮也。虽然。此犹急则治标之一端也。考太公始立九府圜法。函方轻重以铢。即周礼地官泉府之制所由行也。夫圜者。均而通之之谓。轻重以铢。即均之之用也。又周景王欲铸十二铢钱。单穆公以为废轻作重。民失其资。且曰。民患轻则为作重弊以行。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是固权时轻重。而均之之遗意。自秦以下。如半两五铢四铢三铢八铢五分赤仄两柱榆荚荇叶鹅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