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货。市舶之来多矣。
太祖实录洪武八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为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其立法若是之严也。九年许民以银钞钱绢。代输今年租税。十九年诏岁解税课钱钞。有道里险远难致者。许易金银以进。五月诏户部以今年秋粮。及在仓所储。通会其数。除存外。悉折收金银布绢纱。定输京师。自是交易之禁少弛。正统元年命江南租税折收金帛。先是副都御史周铨。奏行在各卫官员。俸粮在南京者。差官支给。本为便利。但差来者将各官俸米。贸易物货。贵买贱酬。十不及一。朝廷虚费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令该部会议岁禄之数。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巡抚江西侍郎赵新亦言江西属县。有僻居深山。不通舟楫者。岁赍金帛于通津之处易米。上纳南京。设遇米贵。其费不赀。今行在官员俸禄。于南京支给。往返劳费。不得实用。请令江西属县。量收布绢。或白金类销成锭。运赴京师。以准官员俸禄。户部尚书黄福。亦有是请。至是行在户部。复申前议。上曰祖宗尝行之否。尚书胡等对曰。太祖皇帝。尝行于陜西。每钞。二贯五百文。折米一石。黄金一两。折二十石。白金一两。折四石。绢一匹。折一石二斗。布一匹折一石。各随所产。民以为便。后又行于浙江。民亦便之。上遂从所请。每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远近称便。然自是仓廪之积少矣。二年命两广福建。当输南京税粮。悉纳白金。有愿纳布绢者听。于是巡抚南直隶行在工部侍郎周忱。奏官仓储积有余。遣行在通政司右通政李畛。往苏松常三府。将存留仓粮七十二万九千三百石有奇。卖银准折官军俸粮。三年命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陈积仓粮。遂令军民无挽运之劳。而囷庾免陈红之患。皆一时之便计耳。
自折银之后。不二三年。频有水旱之灾。而设法劝借。至千石以上。以赈凶荒者。谓之义民。诏复其家。至景泰间纳粟之例。纷纷四出。相传至今。而国家所收之银。不复知其为米矣。唐书言天宝中海内丰炽。州县粟帛举巨万。杨国忠判度支。因言古者二十七年耕。余九年食。今天下太平。请在所出滞积变轻赍。内富京师。又悉天下义仓及丁租地课。易布帛以充天下禁藏。当日诸臣之议。有类于此。踵事而行。不免太过。相沿日久。内实外虚。至崇祯十三年。郡国大祲。仓无见粟。民思从乱。遂以亡国。岂非百世之鉴欤。正统十一年巡抚直隶工部左侍郎周忱言各处被灾。恐预备仓储。赈济不敷。请以折银粮税。悉征本色。于各仓收贮。俟青黄不接之际。出粜于民。以所得银上纳京库。则官既不捐。民亦得济。从之。此文襄权宜变通之法。所以为一代能臣也。
铜日知录
顾炎武
乏铜之患。前代已言之。江淹谓古剑多用铜。如昆吾欧冶之类皆铜也。楚子赐郑伯金。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杜氏注古者以铜为兵汉书食货志贾谊言收铜勿令市以作兵器韩延寿传为东郡太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放效尚方事古金三品。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夏后之时九牧贡金。乃铸鼎于荆山之下。董安于之治晋阳。公宫令舍之堂。皆以炼铜为柱质。荆轲之系秦王中铜柱。而始皇收天下之兵。铸金人十二。即铜人也。三辅旧事曰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魏志云董卓坏以铸小钱吴门阖闾冢。铜椁三重。秦始皇冢。亦以铜为椁。战国至秦。攻争纷乱。铜不充用。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遂成风俗。所以铁工比肩。而铜工销绝。二汉之世。愈见甚微。建安二十四年。魏太子铸三宝刀。二匕首。天下百炼之精利。而悉是铸铁。不能复铸铜矣。考之于史。自汉以后。铜器绝少。惟魏明帝铸铜人二。号曰翁仲。又铸黄龙凤凰各一。而武后铸铜为九州岛鼎。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唐韩滉为镇海军节度以佛寺铜钟铸弩牙兵器自此之外。寂尔无闻。止有铜马铜驼铜匦之属。昭烈入蜀。仅铸铁钱。而见存于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牛。沧州之狮。无非黑金者矣。
唐开元中。刘秩上议曰。夫铸钱用不赡者。在乎铜贵。铜贵则采用者众。夫铜以为兵则不如铁。以为器则不如漆。禁之无害。陛下何不禁于人。禁于人则铜无所用。铜益贱。则钱之用给矣。旧唐书食货志文宗御紫宸殿。谓宰臣曰。物轻钱重如何。杨嗣复对以当禁铜器。文宗纪考禁铜之令。古人有行之者。宋孝武帝孝建三年。禁人车及酒肆器用铜。南史唐元宗开元十七年。禁私卖铜铅锡。及以铜为器。代宗大历七年。禁铸铜器。德宗贞元九年。禁卖剑铜器。天下有铜山。任人采取。其铜官买。除铸镜外。不得造铸。宪宗元和元年。禁用铜器。各本纪晋高祖天福三年。禁民作铜器。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命取公私铜器。悉付铸钱司。民间不输者罪之。宋史本纪然今日行之。不免更为罔民之事。惟有销钱铸钱。上下相蒙。而此日之钱。固无长存之术矣。
南齐书刘悛传。永明八年。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炉四所。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有古掘铜坑。并居宅处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