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576页

起至鹰游门对出之洋面止。约共一千五六百里。统归狼山镇汛地。凡舟行过畲山。即四顾汪洋。无岛可依。行船用罗盘格定方向。转针向北略东行。如东南风则针头偏东一个字。如西南风则针用子午。查江南畲山与山东铁槎山南北遥对。谓之南槎北槎。行船应用子午正针。因江境云梯关外迤东有大沙一道。自西向东。接涨甚远。暗伏海中。恐东风过旺。船行落西。是以针头必须偏东一个字。避过暗沙。再换正针。此沙径东北积为沙埂。舟人呼为沙头山。若船行过于偏东。一直上北。便见高丽诸山。故将近大沙时。仍须偏西。始能对成山一带也。
第四段。行过鹰游门对出之洋面。往北即山东日照县界。山东水师南洋汛所辖。又北至文登县之铁槎山。一名北槎山。自畲山至此。始见岛屿。又北至文登县之马头嘴。入东洋汛界。经由苏山岛靖海卫。及荣城县之石岛。养鱼池。石岛居民稠密。可泊。惟岛门东南向。春时乘风易入难出。自鹰游门至石岛。约六百余里。大洋中虽舵工以针盘定方。向犹须常用水托。水托者以铅为坠。用绳系之。探水取则也。每五尺为一托。查十开船试水。自十托至二十托上下。行过畲山试水。均在三十托上下。顺风二日余。均系黑水。再试至十托上下。即知船到大沙洋面。行过大沙。试水渐深。至五十托上下。视水绿色。则系山东洋面。顺风再一日。试水二十托上下。水仍绿色。遥望北槎及石岛一带山头。隐隐可见。再行半日。即至石岛洋面。此商船赴北一定针路也。
第五段。自石岛至俚岛洋面。约一百六十里。俚岛至成山洋面。约一百四十里。俱荣城县地。为南北扼要之所。可泊。水绿色。针盘仍用子午。略偏东。从成山转头。改针向西。略北入北洋汛界。至文登县之刘公岛。约一百余里。又西至威海卫。一百余里。又西至福山县之芝罘岛。一百余里。又北至蓬莱县之庙岛。二百余里。以上自石岛起至庙岛止。约共九百余里。芝罘岛西北一带。有暗礁。船行偏东以避之。又庙岛之东。有常山头浅滩宜避。试水在十五六托至二十托不等。船至庙岛。以东南风为大顺。计东省洋面。一百零五岛。中有二十五岛。为海道要地。而庙岛尤大。可以停泊。
第六段。自庙岛过掖县小石岛。即入直隶天津海口。约九百里。针对大西偏北。沿途试水。在十四五托。再试水至六托上下。水黄色。水底软泥。即可抛锚。候潮进口。约计天津海口。逆流挽纤。一百八十余里。即抵天津东关外。
以上海程。计自吴淞口出十。东向大洋至畲山。北向铁槎山历成山。西转芝罘岛。稍北抵天津。总计水程四千余里。伏查我 朝自康熙年间。开海禁以来。商船往还关东天津等处。习以为常。凡驾驶之技。趋向之方。靡不渐推渐准。愈久愈精。是海运虽属试行。海船实所习惯。而春夏之时。东南风多。行走尤为顺利。臣谨就见闻所及。胪陈大概。伏祈  皇上圣鉴。
勘覆胶莱河疏雍正三年 
内阁学士何国宗
查升任吏部尚书朱轼。开具胶莱运河节略。内称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亲历海滨。汇为图说上之。疏言淮河之北岸。一里名支家河。安东县至海州路也。自支家河至涟河海口。共三百八十里。既出涟河口。由海道历赣榆县至安东卫。即山东界。由安东卫过石臼所灵山所夏河所。遂至胶州瞭头营。入麻湾口。共二百八十里。俱循海壖而行。一入麻湾口。其中止有马家湾为陆路。此则须以畚锸开浚。然只五里。由此经平度州。以至莱州所属之海仓口。俱小河。共二百七十里。自海仓口入大洋。便直抵直沽口。至天津卫。凡泛海只四百里。风顺半日可达等语。臣等会勘得淮水出清口与黄河合。经安东县城南。东流入海。方远宜所称支家河在淮河北岸。固即黄河之北岸也。查安东县志书。载县西十五里有支家河。今已淤塞。无迹可寻。土人亦鲜有知者。惟有盐河一道。上自中河之盐河闸。分运河之余流。至王营坝口。分为二支。东为中盐河。西为西盐河。至安东县北新安镇。合而为一。又东北复分为二。东流为五丈河。径入海。北流则会涟河至恬风渡入海。现今淮北盐船。由此转运。自盐河闸至恬风渡出海口。计程三百余里。应即为方远宜所称自支家河至涟河海口之故道也。既出涟河口。由海州历赣榆县境。至山东安东卫。虽系海道。而大洋隔于云台鹰游诸山之外。自安东卫岚头山口。始入海程。经灵山卫至淮子口。亦俱沿海壖而行。自淮子口经灵浮两山之间。入麻湾口。即为胶莱新河。浮山之西。有陈薛二岛。石礁林立。甚为险阻。薛岛之西十里许。有平岗曰马家壕。南北几五里。元人凿之。遇石而罢。明嘉靖十六年。海防副使王献凿开马家壕石渠。一千三百余步。直抵麻湾。即方远宜所称马家湾也。一入麻湾。由把浪庙经胶州平度高密昌邑诸境。至掖县海仓口出海。计程二百八十二里。中分八闸。距麻湾口二十里为陈村闸。又北三十里为吴家口闸。又三十里为窝铺闸。吴家口窝铺之间。地势最高。名分水岭。为南北分流之脊。窝铺闸以北二十五里为亭口闸。又三十里为周家闸。又三十里为玉皇庙闸。又三十里为杨家圈闸。又三十里为新河闸。又三十里为海仓闸。又二十七里至海口。以上各闸。俱创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