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必在一方之都会。朝至而夕空。则得息易。而又无寄仓久客之累以耗其财。此所以乐其便而踵相继也。若但与贫民市升斗龠合之戋戋者。则何所利焉。夫民中之富人自有田者。既无须客米。而中人之家。计口而食。亦计日而籴。殆罕有立时具数十石之直与为市者。卖米之商坐困于货滞而烦费杂出。迨得尽售以归。而日用之费视息数倍。而欲价之不腾庸可得乎。价之腾。由于客之少。则岂容虚拥此于无人之境。以待其红朽而甘心乎。是即必有漏泄之所。漏泄之所。将在外洋。例禁虽严。恐不能防奸人百出之计。贪贾之趋利也。譬如蛾投夜烛。不灰灭不止。大奸不避重诛。正谓此也。禁囤之令既不能效。则宜变法矣。而又不可。何也。为政之体未有正。告之以弛禁而使为囤者。犹之北地烧锅。断不能绝。然未有正告之以开烧之理也。是在我 皇上密谕大吏。相时势之缓急。为禁令之宽严。毋执成见。毋务虚名。总期有救时实效而已。
筹办积贮情形疏乾隆十年
陜西巡抚陈宏谋
窃惟积贮之法。不外常平社仓二者。常平贮之城中。其出入也官主之。社仓散贮于乡。其出入也社正副主之。总在散敛及时。经理如法。然后可以源源借还。民获接济之益。官无霉变之虞。未可图官司省事。不顾百姓之便益与否也。陕西省常平仓谷。每年存七出三。需借者多。需粜者少。向来办理。未免拘泥。似慎重。实多掣肘。如州县于二三月间。始行详借。由府而司而院。及至批行到县。已在暮春初夏。民间不能缓待。早经贷于富室。出借之粮渐少。存仓之粟渐多。年复一年。红朽堪虞。且州县既已奉文。势必令民借领。其中或按里发谷。有不愿借而强借者矣。漫无区别。有不应借而借者矣。借既不能无弊。征则难以全完。以致历年多有积欠。州县因旧久未清。不敢轻议再借。而不知清混借之弊。以收速还之效。故欠者日多。借者日少。陈陈相因。仓储民生。两无利益。此常平之谷所宜亟为经理者也。陕省社仓。社本无多。自雍正七年。前督臣岳锺琪陈奏。蒙 世宗宪皇帝隆恩。将应减之五分耗羡。暂收两年。代民买谷。以作社本。继因地方官一概诿于社正副。全不稽查。致有侵亏。前抚臣张楷乃奏请定州县官处分。将社仓入于交代。自是以后。州县官因有责成。则又视同官物。不但社正副不能自由。即州县亦不能自主。凡遇出借。递层具详。虽属青黄不接。百姓急需借领。而上司批行未到。社正副不敢擅借。兼有以不须出借为词者。及有霉变。则又惟社正副是问。故各视为畏途。殷实之人。坚不肯充。社仓之良法渐坏。而民间之积欠亦多。此社仓之谷。所为亟宜经理者也。臣等伏思陕省。现在常平仓谷。通共三百三十余万石。社仓本息谷七十余万石。臣等先会檄行司道。就通省情形妥议。详加斟酌。常平之谷。存七出三。社仓之谷。出半存半。州县于每年封印后。酌定借期。一面通详。一面出借。其出借之期。则按耕种迟早。以定先后。总在小民须借之时。不可延至麦收将届之后。并令先期出示。依次而放。随到随给。不许守候。平斛响挡。亦不许入多出少。其出借则先麦后谷。先陈后新。所借之户。均须力田之家。兼有的保。如游手无益。及无的保者。皆不准借。倘民间无须多借。亦即留仓备贮。不必拘定出三出半。设遇粮价昂贵。即行详粜。以平市价。所借之粮。有麦者夏还麦。有谷者秋还谷。其社仓。则仍责成社正副经理。官给印簿。令将借户保人姓名粮数。以及完欠。逐一登记送查。一切出纳。虽责成社正副。而稽查仍在于官。自无营私舞弊之患。并令慎选社正副。务择殷实公正之人。优以礼貌。如能经理得法。遵照定例。分别奖赏请。其村庄离社仓遥远。借还未便者。许其分社便民。至历年旧欠。先经委员确查。并分别还欠。以示劝惩。现在俱已查清。还者颇多。虽有未还。皆系实在有着。倘得夏麦有收。亦可渐次清完。历年之旧欠。既无弊窦。后此之新借。更为实在。目下青黄不接。小民争先赴借。得以及时接济。似觉有益。
青苗社仓议
李绂
朱子社仓之法。与青苗同。相沿至今。近六百年。后人以为朱子之所为也。辄欲仿而行之。然往往暂行而辄废。未见其利而先受其弊者。徒知法为朱子之法。不自量其人非朱子之人。则亦青苗之法而已。奉行其法。非一手足之为烈。有监官。有乡官。有社首。有保正保副。有队长保头。有人吏斗子。朱子之始行于崇安也。任事之人。皆其门生故旧。学道君子也。今首事者之公正。即无媿于朱子。而分任其事者。非朱子门生故旧之比。则其法亦不可得而行也。且不独后人之效之者。未尝量度其人。即朱子之疏请下其法于路。亦未尝量度天下任事之人。不能尽如己。而分任其事者。不能尽如己之门生故旧也。则无怪乎其不能行。有治人无治法者。古今之通病。社仓初行息取十二。夏放而冬收。与荆公青苗之法无异。荆公治鄞。尝自行青苗之法矣。鄞之人至今尸祝之。荆公以其为身所尝试者。他日执政。遂欲施诸天下。亦犹朱子请行社仓于诸路。而不知奉行者之不能尽如荆公也。是故奉行而得其人。则青苗亦社仓矣。奉行而非其人。则社仓即青苗矣。且青苗之法。后人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