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408页

授田输粟之例。以优裕之。其谁不争劝者。是骄惰不足虑也。旧屯诚难尽复。然正不必皆清追也。今边腹多不耕之地。无主之田。以莽旷之弃余。为垦荒之官土。庸非利乎。是清查不足烦也。牛种诚难尽给。然正不必皆公帑也。或修盐政以劝商贾。或县爵赏以劝富民。或标异格以劝将领。则种粮之备。宁必尽费大农乎。是牛种不足扰也。明乎此则利害较然。而兴屯可决矣。至若因时兴利。大抵古今异宜。而不可以成法胶者。一则边屯之法有异。明之屯边。多在西北。今诸边固宜修复。然天下大势。扼吭拊背。而修战守之备者。当在楚豫之间。晋羊祜杜预垦田之地。即今之荆襄唐邓也。若于此地建屯。可以坐制滇蜀。控驭淮南。而吴楚省馈饷之艰。禁旅息奔命之劳矣。二则民屯之法有异。宋之营田置务。如何承矩欧阳修陈恕范仲淹。多在河东河北陜西。而成绩罕觏者。止于因边兴制。非相地审宜也。今兵民交困。莫若东南。如扬州水田多荒。颖寿陆田多弃。晋邓艾有淮南北之屯。唐史射阳湖之洪泽屯。寿州之芍陂屯。遗迹俱可考也。宜召江南无田之民。设渠开堤。可以化萑苻为稻。变斥卤为膏腴。而东南之民力可苏矣。三则京屯之法有异。元用虞集之策。于京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滨青齐。萑苇沮洳之场。设海口万户。劝民辟土。得谷数十万斛。以资国计。今畿辅东西民田。圈授满旗。农民失职。何不仿元遗制。开水田给旗。而以圈田还民。则万姓再苏。而国储亦充盈矣。四则商屯之法有异。明初召商入粟。止在西边。以西饷最重也。今则凡有闲田可屯之处。宜听商择便兴屯于中。以所召募之民为耕。而酌量出盐多寡之地。通融支给。则诸镇之饷廪并充。而盐政之良规复饬矣。凡若此者。屯政之切当于今。而救时丰国之至计。若其间之节目条贯。次第施焉可也。
屯田议 
卢纮
屯田之制。即仿井田遗意而通变行之。即寓兵于农之意。然当时民但知有农。不知有兵。器械自具。粮糗自备。无调发训练之烦。无输挽追呼之苦。易曰。改邑不改井。井者聚也。亦相聚为守之义也。至阡陌既兴。古法不可复行。 朝廷专立兵制。或驱农以为兵。经数十年之役而不得罢。或敛农以养兵。竭千万众之力而不能供。于是汉唐以来。善为持久之计者。始有屯田之议。赵充国行之塞下。枣祇行之许下。诸葛武侯行之渭南。此皆为军兴而设。纵不劳民以养兵。然耕于兹土者。朝而服耒。暮而荷戈。彼莫不曰。我兵也而非农也。我暂耕此而伐兵者也。非久驻此而为农者也。以此观之。则兵农之势。形合而情不得不分。暂合而终不得不分也。明制分立卫所。而兼分屯田。其寔卫所之军。未必即屯田之民。然民自为民。军自为军。是又不独民之与军。分而为二。乃民田与屯田。又分而为二。且并食屯之人。与养军之屯。又分为二。此所以虽具军与屯之名。而终不获其用者。弊正坐此也。 本朝继变乱之余。户口虚耗。地亩荒芜。忧国者因正供日缺。而倡兴屯之议。招集流移。贷之牛种。蠲其额粮。督以专曹。理以屯长。且又告以兴屯之意。原以开荒。非以备饷。原以聚民。非以供兵。始初虽有屯名。其后永为民业。此在立法者不啻三五申令。为民家谕而户晓焉。然民卒多惶惧不安。有司力驱迫就。始有强而应命者。民非有畏其土之荒而力不能开也。正虑其兵之扰而害不可支也。上则曰。屯以聚民非聚兵。名与古同。而寔不与古同也。民则曰。屯原养兵非养民。实既不为兵而设。则名何不并屯而亦去也。矧立法之初。乘传而过者。骚然烦费。至于牛种之支还。籽粒之销算。田亩之稽查。册籍之呈核。乘除于胥吏之手。即不必其养兵。而害亦有所必至。岂尽出于浮言之摇惑哉。愚谓招流民以开荒地可也。立监司以理荒田可也。其事但当责成于有司。一岁之中。流民之归复者几何人。荒芜之开垦者几何亩。劝民牛种。相贷相周者几何家。蠲其杂税。量输亩谷。一岁储而积者几何石。春作秋成。每一造报。一切胥吏禁勿骚扰。专责有司岁终定为考成其民之归地之垦而粟之积。分数多者定上考而优异之。否则列下考而惩罚之。如此则有司知其关系之重而务尽心。小民无复烦苦之忧而务尽力。当事者并省其经营督责之烦而坐收其成。则不数年之间。流移渐复。荒芜渐垦。 国课渐裕。益上益下。莫便于斯也。且患尤有最甚。而当事未虑及者。郡县人丁之逃亡。土地之荒芜。虽申报已久。而蠲免卒未徼 恩。则逃亡之人已无。而名未去籍也。荒芜之地全虚。而课仍入则也。彼死者无论矣。如逃者欲归。而数年之逋并责。族党之负并累。如荒者欲开。而前此之荒粮未除。后此之屯租重纳。彼小民其能支此数困哉。此愚议必除荒而后荒可开。必免逃而后逃可复。此尤招抚开垦之一大机权。至于察其真逃亡。无以现在而当招抚。察其真荒芜。无以欺隐而当开垦。则有司不得辞其责矣。
商屯议 
张宸
窃惟大学理财之道。第言生之为之而不言取之。凡以取之之道。已寓于九赋九式之中。自有井区之田。有什一之赋。使外此而言取。则必出于掊克聚敛之所为。此大学之所深戒也。是故有财必始于有土有人。所谓有土有人者。非必开疆广众之谓。但使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