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我可制其死命。然后可用。否则厚赏之可也。予之以柄不可也。足下谓富郑公欲收凶险之徒。量加任用。以为束缚之计。仆谓此特为小有才智。不安贫贱者言耳。若夫乱臣贼子。豺狼成性。虽日抱而哺之。不可驯也。要在圣主贤臣。防微杜渐。有则断而诛之。斯亦何能为者。元明季君。荒淫失道。法纪废弛。故使张士诚方国珍李自成张献忠之徒。扰乱天常。足下乃谓其不知收用。不知此数人者。收而用之。有异于莽卓敦温安禄山之为耶。夫治天下之道。惟法与人。足下之于法也欲变易旧章。于人也欲收召乱贼。有一于此。尚足致乱。况兼而有之乎。昔王安石博学多闻。慨然有匡济天下之心。卒以才偏性傲。以顺己者为贤。以逆己者为不肖。遂致流毒缙绅。祸人家国。足下以海门布衣。留心经济。忠君爱民之意。溢于楮墨。非豪杰之士。乌克有此。特以闲散荒澨。未得备窥 盛朝制度之精。遂泥古先已行之效。此亦经生之常。无足怪者。所愿从谏如流。改过不吝。刚而不愎。实而若虚。则德业日进。令闻无穷矣。方今制府誓清海峤。特于省会设立军工局。大颁文告。下诸郡县。收罗人才。谘访治道。士民中有能出策平匪者。许条列款要。赴地方官呈递。倘格于有司。许赴省局投递。果有成效立功。予以出身。是亦辟举之义也。足下怀之久矣。曷斟酌其辞。出而图之。若仍执旧说也。仆愿且卷而怀之。理愈求精。义愈求熟。俟夫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再出而谈天下事。未为晚也。
以魏叔子答曾君有书及此篇殿诸法之末所以戒妄谭策喜事纷更之弊也苟非其人法不虚行
卷十三治体七用人
平论一
魏禧
平己之情。以平人情之不平。宣之于口为是非。志之于心为好恶。腾之于众为毁誉。施之于事为赏罚。是非好恶毁誉不平。则风俗乱于下。赏罚不平。则朝廷乱于上。此四者相因而成也。吾何以平之。今日某某然。必有起而不然之。吾不然其不然。彼将亦不然吾然。今日某某不然。必有起而然之。吾然吾不然。彼遂亦然其然。是故天下之是非尝相半。则吾之是非有时穷。然则奈何。曰。必衷之以圣人之说。圣人之说如权衡。物有大小轻重。以权衡之。各如其数而止。虽然圣人之说。不足以厌非圣之徒。则圣人之是非又穷。然则奈何。曰。莫如迹其说而攻之。毋务胜之以吾说。凡说之偏。必有所蔽。见于径者蔽于庭。见于奥者蔽于。循其端而披其所疪。则其首尾必有所不通。吾格其所不通则彼之是非屈。言理者犹谈天然。一人以为天之外有天。吾乌乎辨之。一人以为天之外无天。吾亦乌乎辨之。故辨理如抟虚。然则奈何。曰。是必有以寔之。寔之何如。曰。古之人不朽者三。曰立德。曰立功。曰立言。且夫古之人不言而功德立。未有无德与功而徒言者。功德不立。言虽美而弗是也。吾以是平之。
平论二
魏禧
匹夫而好人恶人。其好不足恃。而恶之无所害。使一旦操赏罚之柄。则一人之意。足以治乱天下而有余。故欲善赏罚之道者。必先平好恶。吾尝观好恶之所以不平。其故有五。一曰性悖。一曰习慝。一曰眩于目。一曰骛于耳。一曰域于智之所不知。是故能反乎此五者。则好恶平矣。恶贤而好不肖。性悖者也。好其所亲近焉而已。习慝也。有善不能择。择而不能善者。耳目之过。好恶其所知。而不能扩其所不知。以己量人者。域于智也。且夫吾之于人。必有所好恶于其间。则将入乎五者而不能以自救。是故反乎此五者奈何。性悖之人。谓之天殃。天殃者千万之中。不可一二见。习慝奈何。非圣之书不敢奉。非义之士不敢亲。吾讨之古。吾之好恶。于是焉法之。吾诹之今之贤。吾之好恶。于是焉衷之。洁其好恶之宅。则其来也有以应之而不乱。眩于目奈何。碔砆之石。其光璘然。人或以为瑶。璞而不琢。则苴之矣。故能谄吾之目。吾则好之。不能谄吾之目。吾则恶之。锥之处囊也。其颖立出。襓剑弢弓。虽有长技不得见。是故必谨持其所谄。毋忽其所不足。骛于耳奈何。十人誉之。则吾不敢恶。十人毁之。则吾不敢好。且夫好恶者必慎于所先入。先者主之。后者奴之。殉其虚必丧其寔。执其先必距其后。域于智奈何。一人之智匹十人。絜以百人则诎矣。智匹千人。万人絜之又诎矣。故守一人之智者必愚。一人之好恶出于性欤。性则惧其悖也。因于习欤。习则惧其慝也。用目则眩。用耳则骛也。其何敢以吾为然。四者免矣。惧智之所域也。其何敢以吾为然。
平论三
魏禧
是非定则好恶正。好恶正则毁誉平矣。虽然毁誉有道。画姝丽者必极天下之粲。画鬼怪者必极天下之丑。非德于姝而于鬼。以为否则不足成吾画。是故誉人者腴其骨。而毁人者瘠其肉。必如是。然后可以成其毁誉之说而已。天道善善而恶恶。圣人之道。善善长而恶恶短。故君子有誉人而无毁人。与其失诸毁。宁失诸誉。虽然毁能贼人。誉亦能贼人。善毁者如饮之瞑眩之药。不善誉者如饷炮炙。有毒焉腊其中而不觉也。是故以誉之不平为恐失[己](已)者。小也。誉人而失[己](已)。他日吾有誉。人不我信而止。又其甚则我不自信。终其身不敢誉一人而止。大贤之人。知为善而已。故其于毁也呺然。